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37篇
  40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1.
以当地主栽品种“紫花白”为研究材料,按前期(苗期+块茎形成期,ES)少、后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LS)多的施肥比例,基于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占全生育期总施肥量的比例设置了8个处理(T1-T8),研究了同一滴灌施肥水平下,生育期内施肥比例分配对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LAI和干物质值均表现为苗期和块茎形成期,ES0.4~0.5处理大于ES0.2~0.3,在块茎膨大期时,处理ES0.2大于ES0.3~0.5;淀粉积累期和成熟期,处理T7的LAI和干物质下降明显.而块茎形成期开始施肥的处理T1,T2在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和收获时都获得了较高的LAI和干物质.对于干物质转运而言,开花后块茎积累量表现为ES0.2>ES0.3~0.5,块茎干物质累积主要是在花后同化作用下建立的.产量变化规律为ES0.2>ES0.5(处理T7除外)>ES0.4(处理T5除外)>ES0.3(处理T2除外).各处理马铃薯单株商品薯质量变化规律与产量一致,而平均单薯质量、单个商品薯质量和单株结薯数间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施肥处理水分利用和肥料偏生产力变化趋势与产量类似,各处理耗水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从产量和节水角度考虑,试验条件下滴灌施肥马铃薯生育期内比例分配最优方案为苗期和块茎形成期总施肥比例20%(苗期不施肥,形成期20%),块茎膨大期占施肥总量的55%和淀粉积累期占施肥总量25%.  相似文献   
212.
施氮时期对夏玉米生长、干物质转运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不同施氮时期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通过桶栽施氮试验,研究了施氮总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施氮时期对夏玉米的生长、产量和干物质分配转运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施氮处理:N0不施氮(对照);N1拔节期一次性施入;N2大喇叭口期一次性施入;N3吐丝期一次性施入;N4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次施入;N5拔节期和吐丝期分次施入;N6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分三次施入。结果表明:N4处理植株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相对于拔节期一次施肥的N1处理增加了5.56%;N4处理的叶面积、成熟期干物质较其它处理高,相对于N1处理分别增长了8.03%和8.29%;N2、N5和N6处理的产量和干物质量无显著性差异,相对于N1处理产量分别增长了4.0%、4.7%和4.1%,N1、N3处理的产量和干物质量较其它处理低,说明分次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干物质量,最佳施肥方案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次施入;N3、N5处理的干物质转运率相对较低,相对于产量较高的N4处理转运率分别降低5.5%和8.6%,但其花后同化物累积量相对于N4处理分别提高4.1%和7.8%,绿叶面积相对于其它处理较高,表明吐丝期追施氮肥可以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13.
杨凌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水分供需适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984—2015年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降水等资料,计算冬小麦-夏玉米各生育期阶段的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采用趋势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32 a陕西杨凌示范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降水特征,并结合作物需水特征分析其水分供需的适配性。结果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有效降水都表现出不稳定性,除个别年份外,大多年份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冬小麦播种~返青阶段有效降水量仅为18.9 mm,需水量在126.5 mm左右;返青~拔节阶段有效降水13.5 mm,且变异系数达130%,而需水量为81.2 mm;拔节~孕穗阶段有效降水为37.6 mm,但小麦在此阶段需水量达206.6 mm;根据小麦生理需水规律,一般年份在冬前灌水45~50 mm,拔节期灌水50 mm左右,孕穗期视情况而定。夏玉米播种~出苗阶段有效降水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拔节~抽雄阶段,各生育阶段有效降水均表现出不稳定性。出苗~抽雄阶段平均有效降水量为126.8 mm,此阶段玉米需水量为157.2 mm;玉米抽雄~灌浆阶段平均有效降水73.9 mm,而需水量为166.6 mm;根据玉米生理需水规律,一般年份可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水50 mm左右,抽雄灌浆期灌水60 mm。  相似文献   
214.
地下滴灌条件下沙质土壤入渗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地下滴灌作为一种极具节水潜力的微灌技术,将成为未来节水灌溉技术的新的创新点之一,但对于我国的简易地下滴灌形式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沙质土壤进行地下滴灌一维土柱入渗、扩散试验,探讨了不同供水水头、不同容重、不同初始含水量情况下,水平和竖直方向入渗速率、湿润锋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原因,为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15.
不同施肥处理对高羊茅生长及种子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羊茅 (Festucaarundinacea)为华东地区主要草坪种之一 ,具有适应性广 ,抗逆性强等优点 ,目前在园林中中被广泛应用。但高羊茅的种子由于其成穗率低 ,抽穗不整齐 ,成穗蘖较高易倒伏 ,种子收获率及产量低 ,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 ,受到严重制约。而我国草坪种子生产刚刚起步 ,种子  相似文献   
216.
施肥条件下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土壤团聚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两种质地土壤中施加"科瀚98"保水剂与肥料配比对土壤累积蒸发量及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变化、分布及养分状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累积蒸发量曲线可以用幂函数给予描述.土壤中的团聚体含量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质地较轻的黄绵土较质地重的(土娄)土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增加较多;保水剂与肥料共同作用时,肥料用量越大,土壤团聚体含量越低.土壤团聚体中的NO-3-N和NH -N含量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其贮量也得到相应的增加.  相似文献   
217.
水氮处理对玉米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研究灌水和施氮位置对玉米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影响,通过春玉米水氮同区、异区隔沟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根区土壤水氮迁移和水氮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同区低水处理和异区高水处理收获时根区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大,同区高水处理更容易导致硝态氮的淋失。异区高氮低水处理的籽粒产量最大为9953kg/hm2,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为6.70kg/m3,比同区高氮高水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2.68%。高水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小于低水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氮处理玉米的氮素累积总量大于低氮处理的氮素累积总量,作物的氮素累积总量和施氮量呈正相关;其中异区高氮低水的氮素累积总量最大,同区低氮高水处理的最小。最佳的水氮耦合处理是异区高氮低水。  相似文献   
218.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果品冷库迅速发展起来。但相应地在冷风库贮藏中,也出现了果实低温伤害的问题。为此,从1982年始,我们对低温伤害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19.
牡丹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牡丹的当年生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簇生芽诱导,对牡丹的快繁技术进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诱导簇生芽时,在MS 6-BA2.0mg/L NAA0.2mg/L 200mg水解乳蛋白培养基上的诱导效果较好,分化率达100%;继代培养时,以MS 6-BA1.0mg/L KT0.5mg/L NAA0.1mg/L 200mg水解乳蛋白培养基的增殖倍数最高,达11.8倍;再生苗在1/2MS NAA0.1mg/L 200mg水解乳蛋白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炼苗中,移栽基质以蛭石 草炭土较好,其有助于小苗的后期生长。  相似文献   
220.
<正> 为适应啤酒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探求啤酒大麦品种的栽培规律,是大麦品种得以进一步推广种植的重要一环,通过本项试验为确定品种适宜的栽培密度和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和经验。一、试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