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4篇 | |
综合类 | 58篇 |
农作物 | 2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21篇 |
园艺 | 17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番鸭鸭疫里默氏杆菌并发小鹅瘟病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某专业户饲养的一群雏番鸭,14日龄时发生一种以眼眶湿润、下痢、脱水并伴有抽搐为特征症状的疫病。经检查,确诊为番鸭鸭疫里默氏杆菌并发小鹅瘟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与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1)生长季,CO2通量表现出较显著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为碳吸收阶段, 12:30—13:30 CO2通量吸收出现峰值,而夜间为碳排放阶段,昼夜CO2通量变化幅度在-1.09~0.11mg/(m2·s)之间,生态系统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碳汇特征;非生长季,昼夜CO2通量变化幅度在0~0.3mg/(m2·s)之间,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源。2)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PAR)与CO2通量呈对数相关(R2=0.4861),随PAR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大,PAR是CO2通量的直接影响因子;非生长季CO2通量与PAR相关性不显著。3)在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与气温(ta)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6272,CO2通量随ta的升高而降低,ta是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主要限制因子;非生长季的12月至次年2月份,气温的变化对CO2通量无显著作用。4)土壤温度(ts)和含水率(RH)对CO2通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呼吸(Re)上,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含水率在62%~87%之间,土壤含水率达到67%以上时,CO2通量基本上不受土壤水分大小的影响。在水分不成为CO2通量限制因子的情况下,土壤温度对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影响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土壤温度与CO2通量呈指数相关(生长季R2=0.2826,非生长季R2=0.2223);即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的升高会加速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促进CO2排放。 相似文献
64.
为有效防治芫荽软腐病,提高其产质量,通过对引起芫荽腐烂而绝产的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19个菌株进行17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以Ecc为对照进行鉴定,确定E1(Ames24923)、E3(Ames24927)、E4(CORI107)、E7(CORI139)、E8(CORI140)、E10(CORI147)、E12(CORI289)、E13(CORI318)、E18(PI664510)为芫荽胡萝卜欧文氏杆菌属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胡萝卜软腐病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sp.carotovora,Ecc)细菌,而其余供试菌株通过测定可确定为细菌,但属何种还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65.
66.
桃树长放修剪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树长放修剪是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一项新的桃树修剪技术,以疏剪、长放为主,很少短截,用此技术可使树体挺直、健壮,结果早、品质优、产量高,取得立体结果等良好效果。但在近年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少技术人员对该新技术的要领掌握不够而未能实现理想结果。为此,我们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对策。1主枝修剪1)主枝选择不正确。二主枝或三主枝开心形选留的主枝对生或相距太近,结果后容易使主枝劈裂。对策:选留的主枝应邻接,间距15~20cm。2)主枝角度较大。主枝角度过大会造成结果后主枝下垂,果实品质下降,田间作业困… 相似文献
67.
68.
69.
尾叶桉(EucalyptusurophyllaS.T.Blake)是桉树中最速生的树种之一,分布在印度尼西亚,8~15°S,海拔300~3000m。本世纪20年代已引入巴西。80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展了种源试验,证明尾叶桉存在种源间、种源内变异[1~3]。1965年我国华南植物园引种4个种源,80年代中期在广西东门林场也开展了试验[4]。为了把尾叶桉的选育种和遗传改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快改良进度,本研究采用种源/家系两水平的试验方法,一次性达到优良种源与家系的选择,以指导今后尾叶桉的正确引种,并将试验林改造成实生种子园,同时为建立无性系种子园,培养育下一代育种…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