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2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分别以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有关森林碳汇研究主题的4 619篇、403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Ⅱ软件对相关引文数据和主题词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知识图谱的方式梳理了森林碳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学术文献及人物、研究热点等。主要分析结果表明:①美国、加拿大、中国、德国等是国际上森林碳汇研究的主要国家,美国处于该领域的核心地位;②学者多从环境科学、生态学、林学角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土壤固碳机理、不同林种及树种的固碳潜力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的也从森林管理、碳汇交易等管理学角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③国际森林碳汇研究热点层出不穷,且随着时间发生变迁,研究领域日益成熟;④国内自然科学学者对森林碳汇研究起步较晚,发文数呈快速上升趋势,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为核心的机构走在国际森林碳汇研究的前列,研究热点与国际接轨,在国际森林碳汇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有待提升;⑤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森林碳汇项目及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等是国内人文社科学者森林碳汇研究的热点。图4表8参12  相似文献   
22.
公众对森林碳汇服务的认知与支付意愿是了解森林碳汇需求的基础。在对国内外森林碳汇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以浙江杭州地区为范围,随机抽取220位公众进行调查,获有效问卷212份,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公众对森林生态功能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而且对购买森林碳汇服务的意识基础较好,特别是在购买生态彩票方面的潜力较大;②公众对森林碳汇服务的购买意愿较强,不同群体对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存在差异。同时,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公众购买森林碳汇服务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是否愿意为个人排碳付费”“森林固碳是否应得到补偿”“是否知道森林有固碳作用”“个人是否有必要减排” 和 “性别”。最后提出了结论和两点建议。表5参9  相似文献   
23.
林业标准化经营是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同时又是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基于浙江省安吉、临海2个县(市)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家庭林地细碎化程度、家庭是否有充足的资金、家庭有无人员接受过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所在乡镇有无林产品合作社以及对林业标准化项目未来前景预期等是影响农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林业标准化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标准化经营的认知;加大林业标准化配套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户参与标准化经营意愿;加强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参与标准化经营积极性;完善林产品合作社建设,提高林产品服务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4.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伐后木质林产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又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的一部分。为合理估算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达喀尔会议上确立了3种估算方法框架,即: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在3种方法的框架下,利用寿命分析法和逐步递归法计算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结果显示:①分别利用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估算我国1961-2000年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变化,证明我国的木质林产品是一个碳库,并且这个碳库的碳储量一直在增长;②3种方法估算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年平均增长量分别是11.72,8.58和7.53 Tg.a-1;③1990-2000年,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0.27,4.75和2.16 Tg.a-1,其中,1990年木质林产品库的碳储量分别是364.0,299.0和285.1 Tg;④从计量的角度和估算的难易程度来看,储量变化法的计量对我国较为有利。图3表1参30  相似文献   
25.
基于完整造林周期,在不考虑碳泄露的裸地造林基础上,运用 C-D 生产函数对杉木固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讨论农户碳供给决策措施。研究表明:在造林期增加一定量的化肥投入,在抚育期增加间伐用工,在全过程中增加额外用工投入与杉木固碳能力存在正相关。农户家庭特征对杉木固碳能力影响不显著,地块特征和区域差异对杉木的固碳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建立农户在碳汇收益下的决策最优化模型,农户杉木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劳动力工资、生产资料价格、砍伐期木材价格以及碳价格,为今后农户碳汇经营提供决策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26.
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基于在中等立地条件和经营强度的土地类型上进行裸地造林的假设.运用杉木Cunninghaminlanceolatn生长模型和修正的Faustman-Hartman模型分析碳补贴和碳税政策对杉木人工林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木材收益远大于碳汇收益.所以在较大的价格区间内碳汇价格增加对于最优轮伐期和碳供给的影响不显著.但最优轮伐期和碳供给量呈上升趋势;土地期望值与碳汇价格呈正相关。由于碳补贴和碳税政策的实施.林地的价值在增长.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如农业用地相比,更多的土地将被用作林业用地。图5表l参16  相似文献   
27.
文中选取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韩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3个典型中国自贸区案例,回顾和总结其建设进程和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现有中国相关自贸区建设对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不足。现有研究主要从关税政策、环境政策以及非关税壁垒政策角度探究自贸区建设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并从贸易规模、国际竞争力、潜力测评3个角度分别讨论中国自贸区林产品贸易现状,尤其是基于自贸区关税配额、分类减让和系统例外3种降税政策分析和比较自贸区建设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对自贸区背景下的林产品贸易研究缺乏,尤其关于自贸区建设对中国林产品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今后可以重点开展不同自贸区政策下的我国林产品在出口贸易结构和流向上的差异性比较研究和潜在自贸区对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预测与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28.
以浙江省245户样本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度样本农户营林技术效率,分析影响农户营林技术效率的因素,重点分析雇工劳动质量对农户营林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户营林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57,存在着明显的技术效率损失;有雇工农户的营林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59,无雇工农户的营林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76,农户营林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的存在会阻碍农户营林技术效率的提高,对营林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农户营林生产过程中的雇佣劳动对营林生产有负面影响;雇工劳动质量不同,对提高农户营林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营林生产总投工中雇工所占比例越大,对提高农户营林技术效率的负面影响程度越大。基于此,提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并加大林业科技服务投入、建立有效的劳动监督和管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9.
朱薇羽  朱臻  李博伟 《世界农业》2020,(11):101-111+124
研究农机服务外包及其可获得性差异对农户专业化种植水平的影响,对于提升农机服务外包质量、提高农户专业化种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浙江省44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机服务外包对专业化种植的影响机制;进一步从农机服务外包便利程度、服务价格、服务生产效率3个视角衡量农机服务外包的可获得性差异对专业化种植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外包对专业化种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农机服务外包主体来源于本村比本村外对农户专业化的影响更大,而单位面积服务价格对专业化种植有抑制作用。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外包水平,诱导农户通过购买农机服务外包将生产活动卷入社会分工体系从而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提高其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0.
基于经济社会视角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严重危害,全世界不得不去适应气候系统的改变。在概述气候变化和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背景下,综述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并着重从经济社会视角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回顾,包括:①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②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决定因素研究;③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研究等。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3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参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