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28篇 |
1篇 | |
综合类 | 41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41篇 |
畜牧兽医 | 7篇 |
植物保护 | 3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大豆品种豫豆25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破坏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迄今,已在大豆基因组的9个座位鉴定了15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但是只有少数基因如Rps1c、Rps1k抗性在我国是有效的。因此,必需发掘新的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以满足抗病育种的需求。豫豆25具有对大豆疫霉菌的广谱抗性,是目前筛选出的最优异的抗源。以豫豆25为抗病亲本分别与豫豆21和早熟18杂交构建F2:3家系群体。两个群体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豫豆25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由一个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定名为RpsYD25。用SSR标记分析两个群体,RpsYD25均被定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N连锁群上。由于Rps1座位已作图在N连锁群,选择Rps1k基因中的一些SSR设计引物,检测RpsYD25与Rps1座位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一个SSR标记Rps1k6与RpsYD25连锁,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9.4 cM。因此,推测RpsYD25可能是Rps1座位的一个新等位基因,也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02.
以加拿大抗白粉病豌豆Mp1807为母本、绿子叶品种Graf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统法选育,多生态区试验进行丰产性、适应性以及根腐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价,以及2012 — 2014年在全国春播区13个试点和冬播区8个试点进行适应性和丰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陇豌1号耐根腐病、中抗白粉病,产量高、稳产性能好;株型紧凑,矮秆,直立生长,株蔓粗壮,抗倒伏。春播组试验平均产量2 855.25 kg/hm2,较对照增产18.39%,最高产量5 564.2 kg/hm2;冬播组试验产量2 349.90 kg/hm2,较对照增产12.75%。该品种适宜在春播区甘肃兰州及甘南卓尼、内蒙古达拉特、宁夏隆德、青海西宁、西藏拉萨以及冬播区江苏如皋、四川成都、重庆永川、江苏南京、陕西安康等地种植,特别适宜在西北灌溉农业区和年降水量在350~500 mm的雨养农业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3.
以加拿大抗白粉病豌豆Mp1807为母本、绿子叶品种Graf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统法选育,多生态区试验进行丰产性、适应性以及根腐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价,以及2012—2014年在全国春播区13个试点和冬播区8个试点进行适应性和丰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陇豌1号耐根腐病、中抗白粉病,产量高、稳产性能好;株型紧凑,矮秆,直立生长,株蔓粗壮,抗倒伏。春播组试验平均产量2 855.25 kg/hm2,较对照增产18.39%,最高产量5 564.2 kg/hm2;冬播组试验产量2 349.90 kg/hm2,较对照增产12.75%。该品种适宜在春播区甘肃兰州及甘南卓尼、内蒙古达拉特、宁夏隆德、青海西宁、西藏拉萨以及冬播区江苏如皋、四川成都、重庆永川、江苏南京、陕西安康等地种植,特别适宜在西北灌溉农业区和年降水量在350~500 mm的雨养农业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4.
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组成、人类健康、土壤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食用豆基因组相继被破译,推动了食用豆分子遗传基础和分子育种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食用豆新品种,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生产机械与技术研究初显成效,产后加工技术提升与产品创新研究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随着食用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食用豆总产和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过去十年内蚕豆、豌豆由干籽粒生产转变为鲜食菜用生产,食用豆种植面积提高了21.1%,单产提高了3.9%,总产提高了36.8%。随着食用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食用豆种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正在形成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在食用豆产业的带动下,品种权保护与转让数量逐渐增多,食用豆种业开始起步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上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大力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给食用豆生产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中国食用豆生产和种业也面临生... 相似文献
105.
玉米疯顶病传播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染色技术研究种子以及在病田中病残体作为玉米疯顶病初侵染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在病田采集的病穗籽粒、病株上基本正常穗籽粒和外观正常植株所结籽粒的种皮和胚乳中均检测到菌丝体 ,并且带菌率较高。病田种植品种的原始种子同样具有极高的带菌率。在适宜条件下 ,种植在病田的健康种子能够被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疯顶病卵孢子侵染 ,产生典型症状的病株。研究初步证明 ,携带病原菌的种子是玉米疯顶病远程传播的重要原因 ,植株病残体和土壤中病原菌休眠体的存在是病害持续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6.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蚕豆生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采自甘肃、青海、江苏、四川、河北、重庆等6个省市的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市均鉴定到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灰葡萄孢(B.cinerea)和拟蚕豆葡萄孢(B.fabiopsis)3种病原菌。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3种病原菌分离物都存在致病力差异,但均以强致病力分离物为主。本研究是继湖北省之后在其他省市首次发现拟蚕豆葡萄孢。 相似文献
107.
一种适用于大豆疫霉菌研究的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沈崇尧和苏彦纯首次在我国分离到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n&J.W.Gerdemann)。目前,该菌已成为三江平原大豆产区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原菌。在国外,用于P.sojae研究的主要培养基之一是利马豆(Phaseolus lunatus L.,Lima bean)培养基,而国内利马豆很少,一般不易获得,为此,我们尝试用与利马豆同属的粒用菜豆(芸豆)(P.vulgaris L.,Common bean)制作培养基代替利马豆培养基用于大豆疫霉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9.
今年7月19日至20日,湖北省鄂州市国有洋(氵兰)湖渔场下湖700余亩养殖水面,因长期遭受工业有害废水污染而发生恶性死鱼事故。两天共计死亡养殖与非养殖鱼类20万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左右。 洋(氵兰)湖是鄂州市拥有20万人口的城区的唯一湖泊,具有淡水养殖、水上运动、娱乐旅游等多种功能,与城区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鄂州市城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长期受到未经处理,严重超标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湖水的生态调节功能基础异常脆弱,水中氮、磷、化学耗氧量、生化托氧量、底质中有机质、铬、砷等污染物显著超标。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