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83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和各位朋友: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我谨代表第九届理事会,向与会代表和各位来宾,向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同仁们,向莅临指导的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两个:一是以“土壤科学与农业和环境”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二是进行表彰和换届选举等会务活动。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藻类对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固持与迁移过程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观测了藻类在稻田中的生长状况,定量测定了藻类的生物量和氮素固持量.结果显示,稻田中的藻类具有明显的群落演替特征,水稻生育初期以球状藻为主,中后期则以丝状藻为主.藻类的生长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生长期和衰亡期,其中,生长期从稻秧移栽初期至拔节期,衰亡期从拔节期至水稻收获.在衰亡期,藻类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符合生长曲线模式.藻类生物质干重在2007和2009年水稻生育期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5~610 kg/hm2和12~353 kg/hm2,而藻类氮素固持量则分别为N 5.4~17.5 kg/hm2和N0.4~11.0 kg/hm2.15N微区试验结果显示,藻类对15N的固持量为N 0.3~6.0 kg/hm2,占氮素总固持量的54%~68%,平均为57%,表明藻类固持的氮素中大部分来源于当季施入的氮肥.  相似文献   
3.
太湖地区氮磷肥施用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太湖地区乌栅土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连续两年研究了施氮(N)量为0、180、255、330kg hm-2,施磷(P2O5)量为0、309、0、180 kg hm-2的6个组合(对照N0P0、低氮N180P90、优化N255P90、低磷N255P30、高磷N255P180、高氮N330P90)以及三个施肥时期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氨挥发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6d内,基肥和第一次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量占施氮量的0.4%~11.5%,而第二次追肥后氨挥发损失比例较大,对照、低氮、优化、低磷、高磷和高氮处理的氨挥发在2002年稻季分别占施氮量的5.8%、9.7%、25.6%、15.6%和11.6%,在2003年稻季则分别为27.4%、26.2%、30.0%、35.1%和27.6%。若施肥后遇阴雨天气或正值水稻拔节孕穗期,氨挥发量便降低。田面水中的NH4 -N浓度是氨挥发的决定因素之一,与氨挥发通量呈正相关。施磷量相同时,氨挥发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相同时,高磷和低磷处理氨挥发均高于优化处理,表明在氮磷不平衡施用时,氮肥氨挥发损失会加剧,从氨挥发损失方面考虑,稻田推荐施磷量不宜超过P2O590 kg hm-2。  相似文献   
4.
农田长期生态过程的长期试验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波  朱兆良  牛栋 《土壤》2007,39(6):849-854
长期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国际上重要农业长期试验的研究发展趋势,分析了农业长期试验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国内农业长期试验网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农业长期试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长期农业生态和环境过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长期试验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应用研究平台.国内建立了两个主要的农业长期试验网络,重点开展了水分和养分的长期试验.目前农业长期试验网络需要在区域尺度上加强农业、环境和生物科学的交叉研究;扩展试验地面积,完善试验设计;完善分析测试方法和样品、数据的保存系统.国家需要制定和实施稳定农业长期试验研究的管理和经费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5.
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在田间条件下,用~(15)N标记的微区试验法研究了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土壤中尿素水解后,主要进行硝化和生物固定,而被粘土矿物固定的量很少;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上升,生物固定的标记氮不断分解,其量可达总生物固定量的60%。作为基肥条施的尿素,其损失略高于作返青肥或拔节肥表施后随即灌水的处理。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的生长期间,当季的淋洗损失极微。在较为适宜的用量和施用技术下,化肥氮的损失仍达33—45%,其中以碳酸氢铵为最高,次为硫酸铵和硝酸铵,而尿素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 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 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粳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朱兆良 《土壤通报》2000,31(1):13-13
(1999年10月22日)各位代表、各位来宾:首先感谢各位代表推举我为全国土壤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我愿借此机会代表新一届理事会讲几句心里话.中国土壤学会是全国土壤学界的家.自土壤学会成立之日起,她就担负起团结全国同仁,共同推进土壤科学发展的重任.今后这依然是学会?..  相似文献   
8.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氮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太湖地区的常熟市为试验区,选择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试验,对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的氮肥效应及田间适宜施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水稻,还是小麦,随施氮苗增加,作物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下降.2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区水稻的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为(176±24.2) kg·hm-2,小麦为(228±27.1) kg·hm-2.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该地区大义黄泥士上,水稻(晶种4007) 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比较合理的施氮苗为171~204 kg·hm-2.  相似文献   
9.
朱兆良  陈德立  张绍林  徐银华 《土壤》1986,18(5):225-229
非共生固氮是水稻土氮素循环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作为一个基础数据,人们首先需要知道稻田土壤中的非共生固氮量。  相似文献   
10.
稻田节氮的水肥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兆良 《土壤》1991,23(5):241-245
研究证明,本文推荐的改进施肥技术能显著减少稻田氮肥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但在高肥力土壤上,以及在过量施用氮肥时,改进的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