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19篇 |
14篇 | |
综合类 | 60篇 |
农作物 | 22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淮北地区小麦、玉米连作系统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玉米连作系统中 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表明 ,无论何种运筹方式 ,两茬年单产均可获得 12 0 0 0 kg/ hm2以上产量水平 ,平均单产达到 144 34.5 kg/ hm2 。运筹技术公顷施用 N素 ,以小麦 180~ 2 70 kg和玉米 2 70~ 180 kg,小麦与玉米N素比例为 4∶ 6和 6∶ 4较为合理 ,两茬年单产平均达到 14911.5 kg/ m2。随 N、P、K素中 N素水平的提高 ,小麦、玉米籽粒全量 N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而蛋白质产量在小麦上呈增加趋势 ,而在玉米上则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2.
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氨素施量及运筹方式,播种期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产量、1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群体动态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吨粮系统中各栽培因子的理学分析了产量构成、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与产量的关系,找出了诸项指标的适宜值,实现了栽培措施的定调控。 相似文献
63.
64.
65.
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抗时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干旱寄种技术的可行性与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萌动发芽的小麦种子在干旱的砂姜黑土内,断水40d,出苗率仍可达到73.4%-85.4%;寄种小麦的增产效果取决于供水时间,在断水40d内,供水时间愈晚。增产效果愈加明显,寄种20d,增产幅度达6.8%。 相似文献
66.
以皖麦 44为供试材料 ,在安徽省农科院阜南基地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淮北地区中等以上地力条件下 ,皖麦 44氮素用量以施纯氮 16 6 .2kg/hm2 为宜 ,产量可达 792 4.5kg/hm2 ;前氮后移 (中后期施氮量占30 %~ 40 % ) ,能促进群体的有效生长 ,改善群体和个体质量 ,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 ,显著地提高产量 ,以基施 136 .5kg/hm2 、拔节期追 5 8.5kg/hm2 、扬花期追 30 .0kg/hm2 最佳 ,产量可达 795 7.5kg/hm2 ;其次宜采用基施和拔节或抽穗期追肥的两促施肥法。前氮后移结合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生物激素能减少小花的退化 ,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 ,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7.
68.
69.
安徽省淮北地区优质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北优质小麦单产6000-7500公斤公顷栽培关键技术为选用适用于早番优质高产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系),抢墒播种早茬麦、壮苗合理调节播量,控制群体,增施有机肥N、P、K平衡施肥,科学灌水,确保半收,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这些关键技术也适用于黄淮南片生态条件相同的地区。 相似文献
70.
氮素与密度对砂姜黑土地区晚播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晚播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氮素供量和基本苗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1月下旬播种,皖麦25和阜861两品种均可获得每公顷5700~6000kg的产量。主要措施为基本苗控制在375~435万/hm2,氮素施量150kg/hm2左右。氮素施量和基本苗与产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明确了晚播麦高产应适当加大基本苗,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