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16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9篇 | |
综合类 | 72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24篇 |
园艺 | 13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为探究阴生植物玉簪叶片表皮蜡质在光的适应性中发挥的作用,以蓝叶类型‘翠鸟’(Hosta‘Halcyon’)和‘婴儿睡袋’(Hosta‘Baby Bunting’)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在自然光照下,分别测定正常覆有蜡质的叶片和人工除去蜡质的叶片在0、7、14d后的光合日变化、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正常叶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高于去蜡质的叶片,而蒸腾速率低于去蜡质的叶片。‘翠鸟’玉簪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在8:00和16:00时出现峰值,而‘婴儿睡袋’玉簪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时,说明‘婴儿睡袋’比‘翠鸟’对强光的适应性更强。在光照强度较高的条件下,正常叶片温度比去蜡质的低。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各种处理的玉簪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增加且在7 d后达到最大,之后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说明,在强光照下,叶片表皮蜡质具有减少光抑制、降低叶片温度、减少蒸腾失水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3.
选用野生型番茄克梅留斯基(Solanum chmielewskii)和普通栽培型番茄Micro-Tom(Solanum lycopersicum)为试验材料,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番茄花后不同生长阶段叶片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动态变化,明确其在开花后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规律,为以Micro-Tom为试材的糖代谢研究及野生型番茄资源的利用服务.结果表明:在番茄开花后25d,叶片中果糖、葡萄糖含量Micro-Tom明显高于克梅留斯基,分别高出247%和290%;花后25,35d,45d Micro-Tom叶片中蔗糖含量高于克梅留斯基,分别高出111%、96%和169%;而克梅留斯基在花后15d,叶片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Micro-Tom,为142%.转化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在花后25d Micro-Tom叶片明显高于克梅留斯基,分别高348%和138%;而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Micro-Tom叶片的蔗糖合成酶活性都高于克梅留斯基,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则是克梅留斯基较高. 相似文献
114.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运用Biolog技术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的变化趋势为:入侵地根际土(RPS)入侵地根围土(BS)未入侵地(CK),且差异显著;而CK的功能多样性指数(H)高于BS,RPS亦高于BS,差异均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方式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对不同碳源利用的分析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入侵样地BS和RPS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高27.05%、121.52%;BS和RPS的微生物量氮分别比CK高37.40%、79.80%。相关性分析表明,AWCD与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知,黄顶菊入侵增强了入侵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平。 相似文献
115.
116.
117.
为初步探究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入侵对撂荒农田早春植物群落的影响,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和非入侵样地常见早春本地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物种丰富度及群落α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入侵样地群落组成仍然以葎草(Humulus scandens)、葶苈(Draba nemorosa)、藜(Chenopodium album)等1年生杂草为主,未入侵区域则加入了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两种多年生植物,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或许会影响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搭配,使其长期处于一种由三裂叶豚草主导的退化状态,抑制了群落的演替;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葎草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3760和0.9640,显著高于其余植物。葎草是一种缠绕藤本,三裂叶豚草对其光合作用影响较小,同时葎草会加剧下部冠层中的光限制,所以葎草在三裂叶豚草入侵过程中有可能不仅与三裂叶豚草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间接充当了协助者;葶苈、鹅肠菜、藜和蔊菜(Rorippa indica)生态位宽度分别减少0.4456,0.7526,0.156,1.1603,入侵样地本地植物生态位重叠系数平均值为0.647,高于未入侵样地的0.583,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的生态位宽度,提高本地植物间生态位重叠系数,干扰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增强植物间的竞争;入侵样地植物Pielou均匀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低于未入侵样地,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试验结果表明,入侵种三裂叶豚草对植物群落的消极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长季与其重叠的植物群落,有可能在生态方面产生更为广泛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9.
外来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危害较重的入侵植物之一,为明确其是否能与本地同属近缘种苍耳 (X. sibiricum)杂交,对两种植物及互交后的果实形态、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瘤突苍耳自交果实与互交(X. strumarium×X. sibiricum)果实的正面观面积、周长、长和宽、果实重量、萌发率及萌发速率均显著高于苍耳自交果实与互交(X. sibiricum×X. strumarium)果实(P<0.05)。瘤突苍耳互交(Xst♀×Xsi♂)果实长度、周长和刺长均大于瘤突苍耳自交果实(P<0.05),二者果实面积和宽度、果实百粒重、种子萌发率及萌发速率都无显著差异(P>0.05);苍耳自交果实和苍耳互交(Xsi♀×Xst♂)果实仅在果实宽度和种子萌发速率上有明显差异,苍耳互交(Xsi♀×Xst♂)果实宽度高于苍耳自交果实(P<0.05),种子萌发速率低于苍耳自交种子(P<0.05)。由此可见,瘤突苍耳与苍耳及互交后的果实特性具有明显差别,瘤突苍耳杂交后果实明显大于其母本瘤突苍耳,苍耳杂交后与其母本苍耳形态差异不大,表明瘤突苍耳杂交后生活能力增强,较其母本及本地种苍耳能更早占据生长空间与资源,从而提高其入侵能力。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