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43篇
综合类   140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中国亚热带人工林处于全球氮沉降高值区,土壤氮素相对富集,土壤氧化亚氮(N_2O)产生与排放对外源性氮素输入响应敏感。然而,现有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多采用单一氮肥类型,没有原位区分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素影响的差异。以千烟洲亚热带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增氮控制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2种形态(NO_3~-、NH_4~+)和3个施氮水平(0、40、120 kg hm~(-2) a~(-1))。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高频(8次月~(-1))测定土壤N_2O净交换通量以及温度、水分、溶解性氮含量等相关环境变量,分析土壤N_2O通量对外源性氮素输入的响应特征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施氮不影响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温度和水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NH_4~+-N和总溶解性氮(TDN)的含量,对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促进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增幅为378%~847%,施加NH4Cl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Na NO_3。土壤N_2O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N_2O通量的变化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量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水热因子驱动着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的排放,但是氮素富集条件下土壤N_2O的增加主要由底物可利用性的变化所致,并且还原态NH_4~+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氧化态NO_3~-。  相似文献   
192.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壤有机碳(SOC)以及各粒径组分的碳含量和δ13C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Macro 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而高氮处理正好相反。施氮一致降低土壤细颗粒态有机碳(Micro POC)含量。此外,添加硝态氮肥对SOC各组分含量和δ13C值的影响显著高于铵态氮肥。总体而言,低氮导致地表30 cm层SOC储量增加了4.5%,而中氮和高氮导致SOC储量分别下降了5.4%和8.8%。低氮处理时新增的碳以Macro POC为主,而高氮处理时损失的碳主要是Micro POC。连续5 a施氮促进了颗粒态有机碳(POC)组分的分解,进而导致SOC稳定组分的比例增加。可以认为,大气氮沉降或低剂量施氮(10 kg hm-2a-1)短期内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截留,硝态氮较铵态氮输入对土壤碳储量增加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193.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确定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尤其是土壤团聚体稳定过程中表现活跃的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对于正确评估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结构和质量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1]。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53μm)库是相对新形成的和对微生物有吸引力的物质,代表很大比例的“慢”分解有机碳库,其周转时间介于活性库和惰性库之间[2]。土壤POM包含有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碳源[2]。增加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M-C),有利于土壤生物活动,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改善土壤结构及其他土壤性状[3]。土壤PO  相似文献   
194.
对中层黑土上连续监测了6年的玉米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处理下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磷、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土壤深度上,免耕造成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层化,即表层0~5 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亚表层,而秋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则比较均匀。免耕处理的速效养分均表现为表层与亚表层存在明显差异。免耕处理下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磷、钾在土壤表层发生明显富集。  相似文献   
195.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是作物发芽和出苗以及根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其团聚作用在土壤固碳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贡献,团聚体的结构性破坏将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流失,而团聚体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程度[1]。常规耕作表层土壤易受外界因素(如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影响。这不仅使土壤团聚体经常受到干扰,而且释放了受团聚体保护的免遭矿化的土壤有机质,同时也使团聚体稳定胶结剂(如碳水化合物)减少,严重降低了农田土壤结构的稳定性[2]。广义上看,土壤团聚体被划分为大团聚体(>0.25mm)和微团聚体(<0.25mm)[3],湿筛法往往被用于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从而得到土壤团聚体的质量分数以及评价团聚体稳定性的参数(平均  相似文献   
196.
北海文昌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海文昌鱼的遗传背景,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建议。【方法】运用RAPD技术对33份北海文昌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对每个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56个RAPD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8个(占50.00%),RAPD产物分子量在220~1500bp之间;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736,个体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1264;群体Shannon信息指数为0.219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91;中性检测结果表明所有位点均符合中性假说。【结论】相对于厦门文昌鱼和青岛文昌鱼,北海文昌鱼遗传多样性较低,但仍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北海文昌鱼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7.
常用小麦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评价及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p×q交配模式 ,以 8个丰产性品种 (系 )为母本 ,4个早熟性品种为父本配制了 32个组合 ,对 8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相关性研究 ,结果表明 ,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各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 ,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只有 4个性状极显著 ;分析指出本地区小麦高产育种 ,似应以选育穗重型与穗数型兼顾的品种为  相似文献   
198.
宁麦1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江苏省淮南片和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扬麦11号、扬麦158增加9.76%、7.80%,产量均居所有参试品种(系)第1位.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穗小花结实性好,每穗粒数多,综合抗病性强,弱筋品质稳定等优点.宁麦18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掌握适期播种,争壮苗越冬;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科学施肥;加强管理,做好防病治虫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9.
本研究以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黑土为研究对象,对进行了29年传统耕作(CT83)、29年免耕(NT83)、传统耕作14年后转为免耕(NT97)以及免耕14年后转为传统耕作(CT97)的土壤胡敏酸及其碳、氮含量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胡敏酸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耕作强度及年限的增加,土壤胡敏酸及其C含量也增加;免耕14年又改回传统耕作后胡敏酸及其碳、氮含量均显著提高,胡敏酸氧化度和芳香度开始增加;29年免耕土壤的胡敏酸与15年免耕土壤相比在烷基碳、羧基碳和乙缩醛基碳含量中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与免耕相比,传统耕作促进了土壤腐殖化程度的提高,使胡敏酸的结构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200.
【目的】了解广西北海海区文昌雄鱼性腺发育规律和繁殖生物学特性。【方法】对广西北海海区文昌鱼进行连续3年的跟踪采样和观测,分别测定北海文昌雄鱼群体的体重和成熟系数(GSI),并对雄鱼精巢组织切片进行连续显微观察。【结果】北海海区文昌雄鱼繁殖季节从每年3月开始,5~6月为繁殖盛期,7月后繁殖基本结束;雄鱼性腺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5.0~27.0℃;其精巢发育分为初始期、细胞增殖期、细胞生长期、细胞变态期和精子成熟期5个时期;精子细胞具有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发育不同步、但在繁殖高峰期能够相对同步成熟的特点。【结论】初步掌握了北海海区文昌雄鱼的繁殖特性和性腺发育规律,为今后开展天然海区北海文昌鱼资源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