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9篇
农学   1篇
  35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1.
适于双向电泳分析的番茄叶片总蛋白提取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三氯乙酸(TCA)、酚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3种提取方法在所获番茄叶片总蛋白产量及其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辨率等方面的区别,并对3种蛋白溶解液以及超声处理在蛋白质溶解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TCA提取法最佳,该方法提取番茄叶片总蛋白的得率最高、所获蛋白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形成条带数目最多,最清晰;酚法次之;SDS法最差。由离液剂和去污剂组成的蛋白溶解液复溶蛋白沉淀所获蛋白产量显著高于Tris-NaCl溶解液。还原剂和两性电解质以及超声处理显著增进蛋白质的溶解,提高蛋白产量。采用TCA提取法获得蛋白沉淀,再以溶解液Ⅱ(7 mol/L尿素,2 mol/L硫尿,2%CHAPS,2%SB3-10,65 mmol/L DTT,0.2%两性电解质)溶解,结合超声助溶的方法体系可以获得高得率和高电泳分辨率的番茄叶片总蛋白样品,该方法适用于双向电泳分析等下游操作。  相似文献   
42.
    本实验室以前已经克隆了278个Avr/Cf介导的过敏性反应产生与不产生时差异表达的番茄ACE cDNA片段.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ACE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RACE等方法克隆了其中8个番茄ACE 片段的全长cDNA序列,即ACE13,ACE14,ACE19,ACE25,ACE29,ACE36,ACE39和ACE112.其中ACE14,ACE25,ACE29,ACE36和ACE39分别与信号传导,防卫反应,蛋白合成,代谢等相关,而另外3个则功能未知.与番茄EST数据库中相关序列的比对分析后发现,ACE13,ACE25,ACE29,ACE39和ACE112与数据库中对应序列高度相似,但ACE14,ACE19和ACE36则与数据库中对应序列有显著差异,ACE14 3'端有322 bp片段延伸,ACE19有不同的3'端200 bp序列,而ACE36则在5'端有132 bp的插入序列.这些结果表明运用EST库序列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到EST序列的不准确性或者可变剪接产生多种产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3.
毛竹凋落物对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林地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森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蒋有绪,1981;曹群根等,1996).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凋落物的主要分解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活性受到凋落物的影响(赵吉等,2002;Paul et al.,2005;Bragazza et al.,2006).  相似文献   
44.
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世纪园林专业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该文作者对园林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土壤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改革内容主要包括重新制订教学大纲、编写《岩石与土壤》教材、采用提问与启发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开展师生互动交流和优化实践环节。通过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演变趋势,筛选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毛竹林长期粗放经营的响应机理。[方法]选取不同粗放经营年限(5 a、9 a、15 a、18 a)毛竹林,以天然马尾松林(Masson pine,MP)作为对照,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分析方法表征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结果]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以及细菌、真菌、放线菌等PLFA含量均显著低于马尾松林(P0.05),但不同经营年限毛竹林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以及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PLFA含量影响显著(P0.05),而土壤碱解氮、p H值以及有机质含量对放线菌PLFA含量影响显著(P0.05)。长期粗放经营过程中毛竹林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非度量多维尺度转换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马尾松林有明显区分(R=0.388 1,P=0.009)。土壤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以及p H值合计解释了90.28%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量,其中土壤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贡献显著(P0.05)。[结论]长期粗放经营降低了毛竹林土壤微生物量,改变了群落结构,其生态风险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不同除草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布置了不同除草方式试验,包括对照、翻耕除草、施用除草剂、刈割除草而不翻耕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除草方式对土壤养分无显著影响,传统的翻耕除草方式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P<0.05);而除草剂除杂草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利用的碳源种类明显下降;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好;刈割除草但不翻耕处理土壤各项指标均为中等。兼顾水土保持和土壤质量,采用刈割除草方式对林地土壤质量维持和板栗生长均较有利。 图1表4参15  相似文献   
47.
水稻硫素营养和施硫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硫素营养、施硫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施硫有效条件及缺硫的诊断指标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探明微生物的碳氮磷元素限制特征,为提升红壤有机碳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有机物料对照(ck)、玉米Zea mays秸秆单施、羊粪单施及其分别与生物质炭(玉米秸秆炭)配施等6个处理。试验开始2 a后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碳氮磷循环相关碱解酶活性和氧化酶活性。【结果】与单施秸秆和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质量分数(P<0.05),提高了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及惰性碳组分质量分数,降低了有机碳活性指数。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O)活性(P<0.05);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羊粪配施处理显著降低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50.9%、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32.1%、NAG活性45.3%、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40.0%(P<0.05)。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HOX)活性28.6%和PERO活性22.2%,但...  相似文献   
49.
高低产毛竹林地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产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都高于低产竹林地;磷酸酶活性两种地类间无明显不同。低产竹林地各类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及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高产竹林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所有酶活性都无相关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及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50.
“双万计划”实施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土壤学”课程积极面对课程内容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土壤学学科的发展、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期待存在差距等挑战,围绕“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一流课程与制度保障一体化建设”,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内涵建设,在明确“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升级提质路径进行了探索。首先,从组织、目标、考核一体化入手,开展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其次,通过将最新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将科研成果或项目与实验项目相结合并引入实践基地、以科研项目支持本科生创新等,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最后,通过出台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的管理制度、科学研究与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的奖励制度等,开展一流课程与制度保障一体化建设。经过实践探索,“土壤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及时更新了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了“土壤学”课程升级提质的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