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4篇
  18篇
综合类   4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研究绿肥(豌豆)翻压后合理施用肥料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翻压绿肥的基础上通过减少 基肥用量和控释肥代替部分基肥,研究其对烟叶产量、产值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翻压可 以提高低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10 g/kg)的有机质含量,对其他土壤化学性质无显著影响;绿肥翻压 后将基肥减少 15%和 30%对烟叶产量、产值无显著影响,对烟叶化学成分无明显影响。在减少 15%基肥 后,将剩余基肥的 50%以控释肥代替,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提高烟叶钾含量和钾/氯比,改善 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22.
为了明确土壤温度和水分对烟株根系发育的影响,进而为生产中调控根系生长提供数据支撑,在常规管理下对土壤温度和湿度进行高频率监测,同时检测烟株根系,分析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监测期内平均温度和湿度与根系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移栽后至收获结束,土壤温度呈逐步降低趋势,且上午时段平均温度低于下午时段;不论是上午还是下午,烟株根部土壤温度显著低于垄体。在移栽后至收获结束,烟株根部土壤湿度基本维持恒定,垄体土壤湿度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烟株根部土壤湿度显著高于垄体。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与根系各项参数均有显著关系,其中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根尖数3项指标与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均显著相关;平均直径和分叉数与垄体土壤体积含水量则显著相关。从时间上看,上午土壤温度与根系参数的相关性高于下午(相关系数数值更大);下午根际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根系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上午,下午垄体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根系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低于上午。  相似文献   
23.
磷钾调控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冷浸田是典型低产稻田,其施肥结构和模式与普通稻田应存在差异。本研究拟在普通稻田施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肥料结构,探索冷浸田最佳施肥模式,为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以水稻产量为目标,通过测定产量构成因素、水稻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冷浸田施肥模式,提出冷浸田最佳施肥用量。【结果】土壤速效磷含量介于2.7~7.3 mg/kg之间,速效钾含量介于20~80 mg/kg,明显低于普通稻田(平均速效磷11.5 mg/kg,平均速效钾95.8 mg/kg),是冷浸田主要养分障碍因子;施肥可以极大提高水稻产量,其中NPK、NP2K、NPK1、NPK+Zn和NPK2处理的产量比不施肥(CK)或习惯(FP)高20%~30%左右。在氮磷钾基础上增施锌肥、硅肥和钾肥增产达到显著水平,降低磷肥和钾肥用量则有降低产量的趋势。连续三年种植水稻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呈现平稳,速效磷有增加趋势。施肥处理水稻籽粒和茎部钾含量明显高于CK,籽粒氮累积量显著高于CK和习惯施肥处理。相对于NPK、CK、FP处理,增施磷、钾肥,添加微肥可显著提高籽粒氮、磷、钾累积量。【结论】鄂东南低丘区冷浸田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低,是主要营养限制因子,需要长期加大磷、钾肥施用量;该地区冷浸田适宜施肥量为N 180、P2O5 90~108、K2O 120~144 kg/hm2,同时配施锌肥和硅肥,连年施用可保证冷浸田水稻的稳步增产。  相似文献   
24.
夏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测定作物产量、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等指标,研究了陕西关中农业生产中常用的10个夏玉米杂交种的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施氮与否,10个夏玉米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收获指数、氮效率和氮响应度,也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根据氮效率和氮响应度可将10个不同基因型分为四种类型:H-H型包括户单4号、陕资1号、掖单19;L-L型包括中单2号、豫玉22;H-L型包括陕单16、陕单902和户单2000;L-H型包括陕单9号和农大108。综合考虑氮效率类型和响应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基因型(户单4号、豫玉22和户单2000)测定氮累积量,计算氮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结果表明,氮累积量不能反映氮效率类型,氮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贡献与施氮水平有关;不论施氮与否,氮收获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氮效率类型。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明四川省攀枝花市烟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于2015年对该烟区170份耕层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结合2009—2010年土壤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2009—2010年相比,攀枝花市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降幅达23.0%,其中米易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4.9%,盐边县与仁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39.0%和22.4%;按土壤有机质分级标准,全市54.71%的土壤有机质缺乏,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烟区分别有76.48%、58.34%和14.58%的土壤有机质缺乏。全市土壤碱解氮降低9.5%,米易县土壤碱解氮提高了26.5%,盐边县和仁和区则分别降低了21.6%和11.0%。  相似文献   
26.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黔北烤烟不同起垄及地膜覆盖方式的保水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单行垄和双行平垄,全生育期盖膜相对于团棵期揭膜不利于雨水向土壤补充,揭膜与否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不明显;对于双行凹垄,全生育期盖膜相对团棵期揭膜有利于水分向垄体内补充,有利于保水,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团棵期揭膜的条件下,双行平垄保水效果和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在全生育期盖膜条件下,双行凹垄的集雨和保水效果最好,其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明显好于其他起垄方式。  相似文献   
27.
光叶紫花苕子在烟田中的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光叶紫花苕子在烟田中的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种植烤烟与否对光叶紫花苕子有机物质的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无明显影响。其有机物质前2周腐解最快,第3~9周腐解速率中等,9周以后较慢,各阶段平均每周分解量分别占整个烤烟生育期内总分解量的29.86%~31.76%,2.52%~2.60%和1.41%~1.74%。光叶紫花苕子的碳、氮、钾释放量与翻压时间的关系可用对数方程拟合,前1~2周释放速率最快,其后释放速率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其中氮在前5周释放量占其整个烤烟生育期内总释放量的86.90%~92.27%,不存在后期氮供应过多导致烤烟成熟期推迟问题。光叶紫花苕子磷的释放速率较平稳,没有明显阶段性,其释放量与翻压时间关系可用直线方程拟合。经过整个烤烟生长季节的分解,光叶紫花苕子碳、氮、钾、磷的释放率分别达到68.76%~71.28%、69.57%~74.40%、97.98%~98.02%、41.26%~42.41%。烟田翻压光叶紫花苕子做绿肥时,应在烟苗移栽前择期翻压,并适当减少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28.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涝渍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通过10年(2005—2015年)定位试验,以中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15~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其在15 cm、20 cm、25 cm和30 cm处的土壤紧实度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降低了20.9%、29.9%、24.8%和14.7%。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0~40 cm土层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但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机碳、全钾和碱解氮含量,0~30 cm土层全氮含量,0~10 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但提高了20~30 cm土层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产量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增幅为9.5%,其总产值、利润和产投比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增加了46 818.0元?hm-2、40 188.0元?hm-2和100.0%。可见稻虾共作模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养分,提高了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但增加了10 cm以下土层潜育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9.
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0(LG10)、15(LG15)、20 cm(LG20)和平作(CK)4个处理种植中稻。研究结果表明,起垄(垄高10和15 cm)能显著(P0.05)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2011年和2012年垄高15 cm较CK分别增产10.95%和18.51%;与CK处理相比,垄作土壤平均增温范围为0.4~1.2℃,在0~5 cm土层内,垄作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1 mm)含量明显提高;在5~25 cm土层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LG15最高、CK最低、而LG20和LG10处于两者之间。垄高15 cm对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大于垄高10和20 cm。垄作对冷浸田表层(0~5 cm)和下层(5~25 cm)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起垄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数量高于下层。但是,不同起垄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不存在对应的数学正相关。综上所述,冷浸田合适的免耕起垄高度为15 cm。  相似文献   
30.
采用田间高频次取样方法,以不种植烤烟和不施肥土壤为对照,结合试验年份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城的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因子、栽培和施肥等措施对宣恩县椒园镇烤烟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随气温上升而增加、随降雨量增加而降低,但一般比降雨时间滞后5~10d;未覆膜条件下施肥可在短期内(45d左右)明显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烟株对氮的吸收大于纯施化肥;在烟叶生长的后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降低趋势,因此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是调控烤烟后期氮素营养的有效措施。各因素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大小的次序为:栽培施肥气候,作物吸收、地膜覆盖等栽培因素是影响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最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