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8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林业   320篇
农学   306篇
基础科学   277篇
  226篇
综合类   1754篇
农作物   167篇
水产渔业   167篇
畜牧兽医   938篇
园艺   340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以中华羊茅和醉马草为试材,采用原液、稀释10、20、30、40、50倍的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发酵液分别浇灌幼苗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牧草叶绿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开发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提供数据依据和实践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起到不同效果。20、30、40、50倍稀释液显著提高中华羊茅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P0.05),但原液明显降低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P0.05);10、20、30倍稀释液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分别提高了161.89%、104.76%和47.95%,50倍稀释液明显降低CAT活性(P0.05);各处理组均显著提高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0.05),幅度达到34.69%~95.92%。30、40、50倍稀释液显著增加醉马草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P0.05),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1.21%~26.17%、14.63%~26.22%和13.65%~26.57%,原液则明显降低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P0.05);10倍稀释液显著提高其CAT活性15.14%(P0.05),而其它各处理组显著降低CAT活性(P0.05);原液和10倍稀释液对其POD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30、40、50倍稀释液则抑制醉马草POD活性(P0.05)。  相似文献   
942.
蔬菜集约化育苗产业迅速发展,育苗病虫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基质和种子经常出现问题,给育苗场和种植户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在总结了蔬菜集约化育苗近几年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基质处理和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科学用药为辅助的"2+5"蔬菜集约化育苗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43.
【目的】荔枝蒂蛀虫是荔枝、龙眼上的主要害虫,深入认识其产卵选择机制,对于该虫的有效控制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产卵选择试验,测定荔枝蒂蛀虫对荔枝果实、产卵介质表面纹理结构、颜色、形状和大小以及荔枝嫩叶和老叶等的产卵选择。【结果】荔枝果实可吸引荔枝蒂蛀虫产卵,即使在无法接触果实的情况下,成虫也可在产卵介质上产卵,其落卵量与直接产于果实上的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将荔枝果实密封包裹或烘制成果干后,则未观察到成虫在上面产卵。可见,荔枝果实吸引荔枝蒂蛀虫产卵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其气味中。荔枝蒂蛀虫对产卵介质的表面纹理结构有选择性,成虫在200~400目(0.038~0.075 mm)筛网表面产卵较多,在复印纸、80目(0.18 mm)和100目(0.15mm)筛网表面产卵较少,该虫偏好在表面具有细小缝隙的产卵介质上产卵,表面过于光滑或缝隙过大均会减少其落卵量。但当荔枝果实被密封包裹后,即使表面纹理结构适合,成虫也不产卵。荔枝蒂蛀虫对产卵介质颜色、形状和大小均无显著的选择性。此外,荔枝蒂蛀虫可在装有荔枝嫩叶和老叶的产卵介质上产卵,其落卵量与装有荔枝果实的产卵介质上的落卵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荔枝叶片和果实一样,均可吸引成虫产卵。【结论】荔枝果实、嫩叶和老叶均可吸引荔枝蒂蛀虫产卵,该虫对产卵介质表面纹理结构有选择性。荔枝叶片表面光滑,可能是荔枝蒂蛀虫在自然条件下较少选择在叶片上产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4.
通过产期调节,能够延长葡萄鲜果供应期、增加农民收入,为人民休闲采摘提供便利,从而提高效益与生活质量.现综述设施内葡萄多次结果的产期调节技术过程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45.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是评估碳循环及收支的重要指标,由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及生态系统呼吸(ER)共同决定。以晋北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I-840a静态箱法,通过观测为期2年(2015-2016)围封和放牧管理下NEE、ER和GEP的日动态和季动态,分析其与气温、土壤温度(0~10 cm)、土壤含水量(0~10 cm),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旨在说明放牧对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赖草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NEE、ER和GEP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均呈现单峰型变化,在5、6、9月较低,在7-8月较高;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而季节变化主要受表层土壤温度影响;同时NEE、ER和GEP与地上、地下生物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比围封,放牧明显降低了该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但未改变日、季变化趋势。说明放牧通过破坏草地植被光合组织,降低了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减弱了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946.
为了制备莫能菌素淀粉微球,掩盖莫能菌素原料药的不良嗅味,降低药物毒性,扩大应用范围,试验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微球,以主药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双重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莫能菌素淀粉微球的影响因素,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经平行试验验证重复性。用扫描电镜观察莫能菌素淀粉微球的外观、结构。结果表明:影响因素顺序从大到小:莫能菌素与淀粉的投料质量比、反应时间、乳化剂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最佳制备工艺:淀粉4 g、莫能菌素0. 2 g、交联剂1. 2 g、乳化剂1 g、反应时间40 min。制得微球载药量为3. 27%,包封率为84. 34%。制得的淀粉微球为白色粉末,微球呈球形或类球形、分散均匀、粘连少、表面粗糙、有孔隙。  相似文献   
947.
鼠兔是高寒草甸的危害因素之一。采用样方调查法和堵洞封洞法于2018年8月中旬对西藏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14村高寒草甸植被类型与高原鼠兔密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草甸植被类型主要有西藏蒿草、矮生蒿草、高山蒿草、杂类草以及高山蒿草-紫花针茅5类草地型;不同草地植被类型下高原鼠兔密度排序为:杂类草草地型>矮生蒿草草地型>高山蒿草草地型>高山蒿草-紫花针茅草地型>西藏蒿草草地型;高原鼠兔密度与草甸植被高度、盖度均有显著的线形相关(y=-0.028 8x+106,R2=0.938 1;y=-93.713x+1 268.3,R2=0.242 2)。高原鼠兔更喜欢选择坡中位、植被稀疏、珠丛低矮、植物纤维含量低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948.
为了构建粪肠球菌人工感染小鼠脑部损伤模型,以清洁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将实验室保存的致羔羊脑膜炎粪肠球菌进行复苏,用寇氏法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并以LD50剂量、1/2 LD50的剂量、2/3 LD50剂量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选择2、4、8、12、24、36、48、60、72、84 h共10个时间点,无菌取其脑部、内脏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粪肠球菌的LD50为7.59×10^8CFU;感染小鼠后,其致死率1/2 LD50剂量组为3.7%,小于2/3 LD50剂量组的13.0%;1/2 LD50剂量组脑组织开始出现病理变化是在感染后12 h,晚于2/3 LD50剂量组(6 h),病理变化与后者相比较轻。结果表明,选择以2/3 LD50剂量为小鼠感染模型的最佳剂量。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粪肠球菌感染小鼠导致脑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9.
对甘肃省盐碱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按S型选取0~5和5~10cm土层样品,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荒漠盐碱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有着较大差异,狗尾草群落的土壤容重、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大于其他植物群落,分别为1.55g/cm3,0.76mg/(g·24h)和7.33mg/(g·20min);碱性磷酸酶在冰草群落最高,为0.13mg/g;土壤pH在甘草群落最高,为9.20;花花柴群落全盐和电导率值均最大,分别为184.2g/kg和57.55MS/CM;冰草群落的土壤水分最高达26.88%,芦苇群落的脱氢酶具最大活性,为2.65μg/(g·24h);同一植物群落,除冰草、甘草和骆驼刺群落的土壤水分5~10cm土层显著高于0~5cm土层之外,其余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pH、全盐及电导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土壤容重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各种酶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0.
桑树定植前2—3年产叶量及产茧量低,单位桑园效益低,桑园合理间作,可挖掘和发挥桑园生产潜力,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总体经济效益。通过对不同类型桑园间作早甘蓝的试验,可使每0.1hm^2桑园产值增加101%,说明菜桑间作,增加桑园复种指数,是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