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7篇
  26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我国现阶段农业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确农业体系正在形成。但在技术研究及应用中仍存在着技术适应性、支撑条件不足、技术开发滞后等主要问题,应采取适宜规模的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农业信息化建设、科技教育等对策,加快我国精确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
SIDD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灌区管理现状,介绍了国外代表性的灌区管理模式,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灌溉管理模式,即体现经济自立,视水为商品的SIDD模式,并根据国内几个灌区SIDD的实践,评价了SIDD试点的成效,探索了存在的典型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3.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试验资料,利用FAO-56推荐的分段单值法和双值法构建了控制灌溉条件下晚稻的作物系数曲线,分析了调整灌溉或降雨后的最大作物系数值对双值法水稻作物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并根据2004年实测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晚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及乳熟期的作物系数实测值分别为1.14、1.49、1.43和1.12。分段单值法得到初始生长期、生育中期和后期的作物系数分别为1.1、1.39和0.79。降雨频繁阶段或灌溉阶段,对最大作物系数作调整后,减小了双值法作物系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验证结果表明,2004年晚稻累积蒸发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2.42%~16.24%,以基于调整后的双值法作物系数的晚稻蒸发蒸腾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24.
水费是大型灌区灌溉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然而我国大型灌区水费实收率下降、水费收入锐减,水费征收方式存在问题.以高邮灌区为例,研究分析了灌区供水收费经纪人制度.结果表明,灌区供水收费经纪人制度有利于提高水费实收率,保证灌区正常的维修和养护,为我国大型灌区水费征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5.
国内外灌溉预报研究现状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30年来灌溉预报研究现状与动态作了较系统的评述和分析,提出和探讨了现有方法和模型存在的区域尺度及空间变异性、实时预报及实时预报修正等问题,有助于灌溉预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Cd,Cr淋失量差异及其对Cd,Cr迁移转化的影响,基于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和水稻植株中Cd,Cr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可减少水稻全生育期稻田土壤Cd,Cr淋失量53.3%和19.3%.控制灌溉降低了稻田土壤Cd,Cr含量,但处理间稻田土壤Cd,Cr含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0~20 cm土壤Cd,Cr含量分别下降了1.2%和0.6%.由于水分管理不同,导致控制灌溉表层土壤Cd,Cr的赋存形态与淹水灌溉的差异.大部分时间里控制灌溉的稻株地上部和地下部Cd,Cr累积量均高于淹水灌溉,说明控制灌溉增大了土壤Cd,Cr在植株体内的吸收.无论是控制灌溉还是淹水灌溉,稻穗Cd含量低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0.2 mg/kg),而稻穗Cr含量略高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0 mg/kg),存在着Cr超标的潜在风险.因此,这2种灌溉方式在预防重金属污染方面不可取,会影响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27.
地下滴灌灌水设计参数对土壤水分分布影响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能模拟地下滴灌系统水流二维运动的HYDRUS-2D计算机模型在不同的地下滴灌灌水设计参数条件下,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简便、快速、灵活,不受试验条件限制。模拟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土壤初始含水率、滴头出流量、滴头埋深等均是影响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8.
研究该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了柳园口灌区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长期变化规律,阐明其产生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基础。采用FAO-56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河南省柳园口灌区1983—2003年的逐日参考作物腾发量,用Mann-Kendall检验对灌区的参考作物发量进行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对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素、灌溉引水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中,ET0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幅度约为50mm/10年;导致ET0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下降,其次是风速的下降,气温升高并不足以抵消日照时数和风速的下降而使ET0上升;ET0的下降主要出现在4月和6—8月。在降雨量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灌溉季节的ET0的下降使灌区的灌溉需水量呈下降趋势,而灌区近年来的引黄水量减少也证明了这一事实。因此,除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气候变化使灌溉需水量减少,灌区的节水也有气候变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9.
作物调亏灌溉效应影响因素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量不足是中国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而调亏灌溉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通过使作物受到一定的水分胁迫,在实现节水的同时,也获得了高产,对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调亏灌溉的生理机制和增产机理,对作物调亏灌溉效应影响因素诸如调亏程度、调亏时间、施肥和灌溉方式等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调亏灌溉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晚稻蒸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江西示范区晚稻控制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水稻蒸腾速率日变化、全生育期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生育阶段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气孔导度和土壤水分状况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土壤含水率的降低推延了蒸腾速率日最大值的出现;常灌处理水稻蒸腾速率一般高于控灌处理,但控灌午后的蒸腾速率等于或高于常灌;空气温度、叶面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气孔导度是影响水稻的蒸腾速率的关键因素,并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表现不同的影响程度;气孔导度与晚稻蒸腾速率具有一定相关性;蒸腾速率受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且在恢复供水后,蒸腾速率出现一定的反弹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