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畜牧兽医   44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蒙古羊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遗传漂变理论和扩散方程方法分析了蒙古羊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不同地域群体的遗传多态现象,包括群体有效大小、世代间隔、世代重叠程度、角型、毛色、尾型的遗传变异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种群总体上属于大群体,群体有效大小约为100万只,但由于分成许多小群体,因而使群体有效大小明显缩小,基因的随机遗传漂变作用导致各群体中广泛存在遗传多态并且特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2.
文章简要介绍了美国国家绵羊改良中心的肉用绵羊育种和管理技术,肉羊肉品质量的评定方法和标准,具有围栏和饲喂栏的前开式羊圈设计要求等,供我国肉用绵羊研究和从事肉羊生产农牧民参考.  相似文献   
53.
美国国家绵羊改良中心于1996年成立,目的是帮助美国绵羊和山羊业的发展,绵羊中心基金主要是作为启动资金。笔者主要介绍了美国国家绵羊改良中心的肉用绵羊育种和管理技术、肉羊肉品质量的评定方法和标准,以及具有围栏和饲喂栏的前开式羊圈设计要求等,供我国同仁参考。1配种公羔的使用配种季节使用小公羊,应该考虑小公羊的能力与限度。一些生长发育良好、好斗而有活力,以及具有高度生殖力的小公羊能配50只甚至更多的母羊。实际公羊管理遵循的规则是:1只小公羊配15~20只母羊,1只成年公羊配35~50只母羊。研究证明,公羔在150日龄时一般生殖器…  相似文献   
54.
通过国外对绵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激素分泌、排卵机理与妊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部分解答了绵羊生长发育的调控过程与机理.叙述了绵羊的性腺决定于胎儿发育的第30~35天之前,因此,区别胎儿睾丸和卵巢之间的早期形态,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在妊娠的49~50d就可以鉴别,并表明是睾丸而不是卵巢.在妊娠中期对下丘腺垂体产生负反馈.与胎儿睾丸相比,胎儿卵巢发育在妊娠后半期,并不完全依赖于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发情期、发情活动,季节性及产后间隔的合并效应,决定了绵羊群体的繁殖力水平,好的管理和营养条件会使繁殖力达到最大值,这是影响肉羊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5.
56.
哺乳动物脂肪组织主要可以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无论细胞形态还是功能,褐色脂肪与白色脂肪都有较大差别。褐色脂肪在哺乳动物产热以及能量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绵羊褐色脂肪分布特点,本研究采集了出生1、7和30 d苏尼特羊的肾周、颈部、背部、尾部、胸部、腹股沟和心包脂肪,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脂肪组织类型,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探究苏尼特羔羊不同日龄以及不同部位褐色脂肪的特点。结果发现,苏尼特羔羊体内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脂肪细胞,多室小脂滴的褐色脂肪细胞和空泡状脂滴的白色脂肪细胞。褐色脂肪细胞内有嵴的线粒体较多,并检测到褐色脂肪组织特异性蛋白UCP1的表达。而白色脂肪细胞内很少有带规则嵴的线粒体,不表达UCP1。出生1和7 d时褐色脂肪细胞数量及UCP1表达无显著差异,但出生30 d时明显下降。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标记基因以及蛋白检测鉴定了苏尼特羔羊的褐色脂肪和白色脂肪,证明了肾周脂肪和尾部脂肪分别是褐色脂肪以及白色脂肪的主要来源部位。出生1和7 d时苏尼特羔羊体内褐色脂肪较多,出生30 d时褐色脂肪的表型变化较大,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探究了苏尼特羔羊褐色脂肪的特点,为反刍动物褐色脂肪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7.
为了研究五指山猪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位,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得到55条五指山猪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全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发表的1条五指山猪mtDNA D-Loop全序列进行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56条序列中出现21次保守区变异,即"TTATAAAACAC"序列重复,共定义13个单倍型,发现14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度(Hd)和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838和0.00334,表明五指山猪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五指山猪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Network网络分析呈现两大分支,推测有两个母系起源,且与GenBank中其他23个猪种的聚类结果表明,五指山猪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猪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8.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测序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可一次同时对几十万甚至到几百万条DNA分子测序和一般的读长较短等功能。这些功能实现了对某种物种的基因组或转录组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所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也被称为深度测序技术或者下一代测序技术。论文主要针对高通量技术的种类、发展、应用以及在畜禽上的使用价值和前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9.
本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达赉湖红鳍鲐肌内的营养成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肌肉中水分含量78.48%,蛋白含量19.48%,灰分为1.05%.17种氨基酸总量为82.05%(干物质),必须氨基酸总量36.45%,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35.95%.脂肪含量0.96%,其中以C16:0和C18:1n9含量最为丰富,比例分别为17.88%和14.15%;另外,EPA和DHA的含量也比较高,分别为9.72%和12.97%.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为26.26%,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为29.6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为39.91%.  相似文献   
60.
本试验通过使用速眠新和异氟烷两种常用全身麻醉剂对缅甸蟒的麻醉效果进行了研究。对15条蟒蛇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0.1、0.2、0.4 mL/kg)速眠新麻醉剂和对6条蟒蛇使用异氟烷吸入性麻醉后,进行麻醉效果的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动物2~4倍的速眠新Ⅱ注射剂对蟒蛇的麻醉效果不明显;4%的异氟烷吸入性麻醉剂可用于蟒蛇的诱导麻醉,2.5%的异氟烷可用于蟒蛇的维持麻醉,其麻醉效果显著,具有诱导麻醉迅速、维持麻醉稳定、肌松作用好、安全性高、可控性强、苏醒快、副作用小等优点。结果显示,异氟烷吸入性麻醉剂可运用于蟒蛇的临床麻醉保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