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4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71.
为研究水稻肌醇加氧酶基因在植物水分胁迫分子应答中的作用,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水稻肌醇加氧酶基因的cDNA编码区,命名为OsMIOX。该基因由927个碱基组成,编码308个氨基酸,与拟南芥肌醇加氧酶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78%。将克隆的OsMIOX基因连接pCAMBIA-1301载体,成功构建了35 s启动子驱动的植物超表达载体。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OsMIOX基因在旱稻IRAT109中上调表达,在旱稻(IRAT109和毫格劳)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水稻(越富和日本晴)。这说明水稻和旱稻的水分胁迫分子反应机制的确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就是水、旱稻抗旱性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2.
利用SSR分子标记划分籼型水稻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58份籼稻材料间的多态性,计算了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并以遗传距离为依据,通过UPGMA法聚类分析,把供试的籼稻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杂种优势分析表明,群间优势大于群内优势,说明利用SSR标记划分籼型水稻杂种优势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在水、旱稻差异表达的抗旱候选基因、解释旱稻抗旱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选取已获得的水、旱稻干旱胁迫处理基因表达谱中在旱稻中高表达的候选基因,对其编码区和启动子区进行测序分析,以期比较可能的抗旱相关基因在水、旱稻基因组水平上的异同.根据水、旱稻差异表达结果,筛选出8个旱稻高表达基因.通过测序分析发现7个基因在水、旱稻间没有差异,只有一个候选基因OsMIP在典型水稻(日本晴、越富)和典型旱稻(IRAT109、毫格劳)启动子区之间存在18个SNP和1个Deletion的序列差异,说明在干旱胁迫下,旱稻高表达基因中只有少数存在序列上的差异.为进一步验证OsMIP的启动子区在水、旱稻问的序列差异,利用国内、外86份水、旱稻材料对该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行测序分析,所得到的所有启动子序列可分为4种单倍型H1、H2、H3和H4,在单倍型H2中获得与抗旱相关的8个SNP和1个Indel,推测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一个或多个序列差异可能是引起水、旱稻OsMIP基因差异表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粳型水稻形态遗传分化与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50份水稻亲本材料,以生态型为单位进行双列杂交,配制366个组合,依据形态指数研究了各类型粳稻品种的形态遗传分化以及遗传分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生态型间形态指数差异与其F_1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但形态上籼粳分化的差异是杂种优势产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5.
浙江北部沿岸春夏季长蛸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4—2016年春夏季浙江北部沿岸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底层温度SBT、底层盐度SBS、深度Depth和溶解氧DO),分析长蛸(Octopus minor)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模型研究各因子对长蛸资源丰度(以渔获量g/h表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14年的平均渔获量明显高于2015和2016年,同一年中4月份的渔获量均高于其他月份;主要渔获量分布在122.75°E~123.25°E,30°N~30.5°N之间;2015年的渔场重心较其他年份略向北移动,4月至6月间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但变化不明显;选择以学习率(learning rate,lr)为0.001和复杂度(tree complexity,tc)为4的模型来建立时空环境因子与渔获量的关系,发现溶解氧对渔获量的影响最大,占所有影响因子的45.5%;其次为年和盐度,随后依次为深度(10.7%)、底层温度(7.3%)、纬度(4.7%)、月(4.7%)以及经度(2.3%)。相比较时空因子而言,环境因子对长蛸的渔获量影响更大。溶解氧是直接影响长蛸活动的重要因素,后续研究应该对此因子提高关注。  相似文献   
76.
利用4个姊妹近等基因群体定位水稻粒重和粒形QTL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利用世界上粒重最大的品种之一SLG-1(供体亲本)与小粒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轮回亲本)杂交,在各回交世代选择粒重较大单株与日本晴回交,构建水稻粒重和粒形的姊妹近等基因系(SNILs)。对获得的73 株BC4F1单株进行粒重频率分布统计,选择粒重频率分布在4个峰值处的代表性单株,自交获得4个BC4F2 SNILs群体。利用BSA法(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从均匀分布在水稻染色体上的1 513对SSR标记中筛选出与粒重和粒形相关的多态性标记19对,以LOD≥2.5作为选择阈值,对粒重、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QTL扫描,共检测到6个区域的12个QTL,贡献率从7.22%到53.38%。这些QTL所在区域包含已克隆的粒长GS3和粒宽GW2,也包含没有精细定位的第2染色体的RM6318-RM1367、第3染色体的RM5477–RM6417和第6染色体的RM3370–RM1161等3个区域控制粒重和粒形的5个QTL。其中第3染色体上RM5477–RM6417区间存在粒形贡献率较大的新的QTL。构建含有这些粒重QTL的姊妹近等基因系,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新的粒重或粒形QTL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以271份具有优质水稻(Oryza sativa L.)越富遗传背景及旱稻IRAT109导入片段的导入系群体为材料,在北京、海南两地水、旱田环境下调查精米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垩白率5个性状,研究旱田栽培对外观品质的影响,进行QTL定位及QTL与水分环境的互作分析.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垩白率易受土壤水分的影响,粒厚比较稳定.水分胁迫使稻米粒长、粒宽变小,长宽比增大,垩白率减少.利用QTLNetwork软件,5个性状共检测到30个加性QTL和4对上位性QTL.6个加性QTL(qGL7、qGT2、qGT4、qLWR2、qC2和qC8)和2对上位QTL(qGL3-qGL7和qGL7-qGL10)的贡献率大于10%.21个QTL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外观品质性状QTL在染色体上多呈成簇分布,第2染色体RM492~RM1211、第3染色体RM6832~RM3166和第6染色体RM587-RM1163区段是外观品质QTL相对集中分布区域.41%的QTL存在水分环境互作.根据不同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特点,选择水、旱田贡献率大且稳定的QTL,或具有旱田特异性的QTL,进行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是培育抗旱、优质稻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旨在建立可同时检测犬源牛犬细小病毒(CBoV)和犬圆环病毒(CCV)的二联PCR检测方法,并对两种病毒病当前的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查.分别将已发表的CBoV和CCV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选择高同源区段,应用Primer Primier 5计算机软件设计并合成了2对特异性扩增引物,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170 bp...  相似文献   
79.
犬瘟热病毒一步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犬瘟热病毒(CDV)弱毒株Onderstepoort的核蛋白(N)基因的相对保守区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在国内首次建立了CDV一步RT-PCR检测方法。该法可以特异地扩增出N基因265 bp大小的目的片段,可以检测到0.043 6μg/mL的总RNA,与两步法RT-PCR的敏感性相当。对25例犬瘟热临床疑似病例样品,一步法RT-PCR检测出17份阳性,与两步法RT-PCR的阳性符合率达94.4%,胶体金检测试纸条检测出13份阳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CDV一步法RT-PCR检测方便、敏感、特异,适用于CDV临床病料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0.
生态林业建设对于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经济建设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生态建设的关注力度也在持续提高。现阶段,我国林业树种建设发展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就林业树种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开发应用进行简要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