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3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1篇 |
农学 | 72篇 |
基础科学 | 48篇 |
60篇 | |
综合类 | 501篇 |
农作物 | 55篇 |
水产渔业 | 45篇 |
畜牧兽医 | 252篇 |
园艺 | 100篇 |
植物保护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83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乳酸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对从西藏传统发酵的酸牦牛奶中分离得到的4株乳酸菌,分别提取DNA,经PCR扩增后,测定其16SrDNA序列,并与基因库中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经鉴定1株为瑞士乳杆菌、1株为发酵乳杆菌、2株为干酪乳杆菌。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可以实现乳酸菌种级水平鉴定,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及工业化生产中对乳酸菌的鉴定。 相似文献
73.
为了解四川省辣椒资源的辣椒素含量分布,为辣椒资源分类、鉴定、保存和育种提供参考,采用GB/T 21266—2007的方法对四川省83份辣椒种质资源的辣椒素含量和果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辣椒外形和辣椒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2)83份参试材料的辣椒素含量差异显著,辣椒素含量最高为22.61 g/kg,最低仅为0.16 g/kg,平均含量2.20 g/kg;(3)通过类平均法将83份辣椒种质资源按照辣椒素含量聚为5类,分别为极高、高、普通、低、极低,普通和极低类群包含的种质最多,分别为18、48份,而极高和高包含的种质最少,分别为2、8份。本研究明确了一批四川辣椒种质的辣椒素含量,为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75.
76.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智能化识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作物种植覆盖面广、分散度高,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区域性发生规律复杂,传统的人工鉴定技术从效率、能力与精度方面均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重大病虫测报要求。针对这一实践需求,以测报灯下害虫图像数据库(约18万张)、田间病虫害图像数据库(约32万张)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病虫害种类特征自动学习、特征融合、识别和位置回归计算框架,并研发了移动式病虫害智能化感知设备和自动识别系统。通过近2年的精确度和实操运行效率检验,该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对16种灯下常见害虫的识别率为66%~90%,对38种田间常见病虫害(症状)的识别率为50%~90%。随基础数据库的不断丰富、神经网络深层特征提取的不断完善,该系统有望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从而真正实现田间病虫害识别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 相似文献
77.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免耕覆盖与深松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降水贮蓄率、入渗、容重、养分、温度等土壤环境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项技术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减缓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率及小麦产量。增产最高可达18.89%与20.87%,但其应用效果年际间差异较大。免耕覆盖降水贮蓄率为34.8%~77.4%,深松覆盖为38.7%~75.0%;免耕覆盖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为1.04~1.82 kg/m3,深松覆盖为1.07~1.77 kg/m3。 相似文献
78.
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培肥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常规氮磷钾化肥(NPK)、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的氮磷钾养分(SOR) 3个处理。调查了2015—2020年度夏玉米、冬小麦及周年产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2020年冬小麦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硝态氮在0—380cm土层剖面的分布积累量。【结果】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2020年C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含量显著下降,而NPK和SOR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10.4%~16.4%,0—40 cm土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6.7%~20.0%,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9%和15.4%。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夏玉米产量在干旱年(2015和2017年)及5... 相似文献
79.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不同水、肥条件下小麦籽粒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009~2010 年度在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院以“洛旱2 号”小麦为材料, 采用防雨棚池栽种植方式, 研究了不同灌水量、施氮和施磷量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 且灌水×施氮互作效应显著(P≤0.05 或P≤0.01); 而施磷对其影响不显著。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 但当灌水量超过282.0 mm、施氮量超过179.2 kg·hm-2 时, 各指标的变化不再明显,蛋白质含量在高施氮量下略有下降。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呈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从不同水肥处理组合看, 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以处理组合N105P42W127[施氮量105 kg(N)·hm-2、施磷量42 kg(P2O5)·hm-2 和全生育期灌水量127 mm, 下同]最高, 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以处理组合N30.8P126W282 最高。籽粒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且产量高的处理其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综合从蛋白质及氨基酸产量看, 以处理组合N179.2P126W282 表现最好, 即施氮量为179.2 kg·hm-2、施磷量为126 kg·hm-2、灌水量为282 mm。 相似文献
80.
耕作对旱区坡耕地土壤碳素转化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在豫西旱区坡耕地上进行了不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态碳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的耕层有机碳增加较明显,以深松覆盖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82%,其次是免耕,较传统高11.58%,而少耕却较传统降低了1.38%,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0~60cm有机碳平均值,深松和免耕较传统分别增加了14.08%、5.41%,少耕较传统减少1.12%。土壤微生物碳对耕作敏感,其含量免耕>深松>传统>少耕,分别为206.87mgkg-1、138.43mgkg-1、115.42mgkg-1和112.57mgkg-1,较传统增加79.3%、19.9%和-2.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态碳都有坡下富集现象。少耕、免耕、深松和传统的SMBC/SOC的值分别为1.91%、3.11%、2.04%和1.93%,免耕和深松对培肥地力、改善环境有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免耕覆盖与深松覆盖可提高产量,增产分别达10.22%与9.26%;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