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72篇
综合类   177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旱土为供试土壤,淹水种稻,进行水田耕作制模拟试验,研究对土壤有机质、氧化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增加是冬泡区>冬绿区>冬油区,但只施化肥的冬泡区有机质增加量少;无定形铁的含量及氧化铁的活化度均逐年增加,其增加速度是冬泡区>冬绿区>冬油区:无定形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2.
亚热带丘陵几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选取亚热带丘陵区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分析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轻组有机碳含量(LFOC)和LFOC/SOC均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分别介于1.49~16.80 g kg-1、0.11~2.58 g kg-1和3.2%~20.2%之间,以表层土壤SOC、LFOC的数量最为丰富、质量最高,且各土壤的剖面分布趋势相似。不同母质发育的剖面土壤发生层有机碳储量介于66.66~95.83 t hm-2,以板岩红壤最高,花岗岩红壤最低;而轻组有机碳储量介于6.09~10.37 t hm-2,以板岩红壤最高,紫色土最低。从储量上看,底土层(B、BC、C层)贮存了主要的有机碳和可观的轻组有机碳。此外,亚热带林地表层土壤LFOC/SOC要高于温带林地表层土壤,这反映出气候、地形和当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3.
不同施肥结构对红菜园土有机质、酸性和交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和酸调理剂对由第四纪红土发育的酸性红菜园土的有机质、酸性以及交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石灰(NPK+ CaO)和化肥+氧化镁(NPK+ MgO)处理的土壤pH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并且能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铝的含量,而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对土壤pH的提高又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土壤pH与土壤交换性铝离子呈负相关;各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化肥+菜枯(NPK+OM)处理效果最佳,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16.71 g/kg,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也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化肥+石灰(NPK+ CaO)和化肥+氧化镁(NPK+MgO)处理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效果最显著,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又优于其他各处理,化肥+氧化镁(NPK+ MgO)处理能有效提高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各组成的含量;化肥(NPK)和酸化调理剂2号(NPKSR2)处理均能缓慢提高蔬菜作物产量,而其他各处理蔬菜作物产量均不稳定.  相似文献   
54.
冬种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始于2008年冬季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冬种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措施下,冬种紫云英后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地上部全氮吸收量,紫云英翻压后,减少化学氮肥用量20%~40%,不会降低稻谷和稻草产量。紫云英翻压后,N、P、K化肥100%施用的处理其水稻地上部对全N、全P、全K的吸收总量最高,分别为228.6、48.6、305.6 kg/hm2,若氮肥用量减少20%,不会对水稻地上部氮素的吸收累积产生明显影响,但当水稻季化学氮肥用量减少40%,将会明显降低水稻地上部氮素的吸收总量。紫云英翻压后,水稻不施K肥处理,其稻谷产量分别较NPK(冬种紫云英)处理和NPK(冬闲)处理降低了13.0%和3.4%;没有外源钾肥的投入,使得其水稻地上部全氮、全钾吸收总量明显下降,钾素生理效率提高,说明冬种紫云英不能完全替代化学钾肥作用。  相似文献   
55.
新辟红壤性稻田早稻不同时期施氮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杨珠  李凤江 《作物研究》1996,10(4):17-19,16
以第四纪红土经壤开垦的新辟稻田为供试土壤,以杂交早稻威优200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新辟红壤性稻田上水稻不同施氮时期的效应。结果表明,新辟红壤性稻田上水稻在施用适宜磷、钾肥和中氮水平的基础上,氮肥的基肥:蘖肥:重申肥比例以4:4:2为宜,既可满足水稻前期早期早生快发,又可克服早衰和防止土壤漏肥等特点,是夺取新 壤性稻田上水稻高产较好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6.
湘南丘岗地区水稻轻简施肥技术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系统研究了在几种轻简施肥技术条件下双季早、晚稻的生育特性、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经济性状和产量效应以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轻简施肥技术条件下,双季稻前期早发不明显,中期成穗率高,后期根旺叶健不早衰;早、晚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的吸收量具有相似性;早稻前期氮、磷、钾吸收量最低,绝大部分氮、磷、钾养分是在中、后期吸收的,晚稻前期的氮、磷、钾吸收量明显高于早稻,后期的氮、磷、钾吸收量大多低于早稻,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各轻简施肥处理均能提高早稻对氮和磷的表观利用率,以“湘珠专用肥”处理效果最好,但不能提高早稻对钾的表观利用率;晚稻轻简施肥处理“湘珠专用肥”也能明显提高水稻对肥料氮和钾的表观利用率。轻简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57.
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农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国内外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包括肥料、工农业废弃物和垃圾等方面的管理技术,农作物生产的灌溉和低吸收品种等农艺管理措施,元素拮抗和钝化等化学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我国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状况下,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应用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58.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旱地改水田后不同稻作制、地下水深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全锰、有效锰及其化学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红壤旱土相比.红壤性水稻土耕层土壤全锰、氧化锰和有效锰总量明显下降,但易溶态锰含量明显升高.稻作制对土壤锰的化学行为和有效性的影响最明显,稻-稻-冬泡处理的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明显大干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处理,且不同处理之间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差异达1%的极显著水平,说明水旱轮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锰的淋溶损失较持续淹水更为严重.有机肥处理土壤全锰含量均高于化肥处理,且常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之间全锰含量差异达1%的极显著水平,但化肥处理的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大于有机肥处理.不同地下水位深度处理对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氧化锰含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9.
湖南省主要黄花菜品种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4年3~8月,在长沙对2001年冬季从湖南黄花菜主产区祁东和邵东两地引进的7个黄花菜品种分别进行定株观察,研究其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7个黄花菜品种叶片数、株高和苗数相差较大,但在整个生育期间出叶速度、株高变化幅度和苗数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不同品种总生物产量和花蕾产量相差悬殊,二者均以猛子花最高,茄子花最低。不同发育阶段相比,均以花蕾期生物产量最高,占全生育期生物产量的50%左右,苗期和抽薹期的生物产量相差不大,各占全生育期生物产量的20%~30%。黄花菜全生育期的N,P,K吸收量大小顺序为K〉N〉P,其中花蕾期的养分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50%~80%,苗期和抽薹期吸收量差不多。花蕾期茎叶吸收P,K量明显高于苗期和抽薹期的吸收量,吸收N量则差不多。  相似文献   
60.
为说明不同抚育强度对黄土高原南部辽东栎林幼苗更新的影响,本文以黄龙山林区蔡家川林场辽东栎群落为研究对象,未采伐为对照,对经过5年恢复后,皆伐、间伐30%、间伐15%三种抚育强度的辽东栎林地,实生和萌生幼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抚育强度后的实生、萌生幼苗数量、幼苗生长状况、林地生态指标均与未采伐林地有差异;经过间伐30%的林地,其幼苗个体平均基径、高度、冠幅、叶面积、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均有显著增加;间伐15%林地上述指标均有增加;皆伐后的林地相对未采伐林地,萌生苗数量增加,实生苗数量减少,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降低。间伐与皆伐措施后比较,间伐措施的林地辽东栎实生幼苗数量多,个体发育良好,土壤养分水分相对较高;皆伐措施的辽东栎建群种萌生幼苗数量多,但土壤水分养分下降。未来该地区辽东栎林经营管理中,应以近自然抚育为主,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间伐强度拟定为30%,尽量间伐劣质木、病虫木,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