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0篇
  7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无刷双馈电机(BDFM)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电机,它与高压大容量机组配套,可使泵站变频调速系统的成本大为降低。BDFM变频调速系统具有功率因数可调、变频器功率小等特点,且无刷的结构,减少了电机的故障点。根据BDFM变频调速系统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经典和Bayes理论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价。电机寿命符合指数分布,且该分布的共轭分布为Г分布,由此可得共轭先验分布,分析样本数据后分别求出小样本数据下BDFM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并验证在该系统中采用Bayes理论评价的优势和合理性。分析BDFM变频调速系统在泵站中应用的特点、优势和推广前景,并着重对用户关心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其在泵站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82.
通过清代以来,人们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史料熟知和记载的研究。从中分析得出这些史料记载的来源途径:有些出于人们的游览见闻,有些见于政府经营管理森林的措施,还有些是对森林实地考察的总结。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探讨清代东北森林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3.
正2T S—700型小型马铃薯收获机主要由变速箱、传动链、振动轮、挖掘铲、升运链、限深轮、机架等部分组成。作业时,以6~8kw手扶拖拉机为动力,手扶拖拉机牵引收获机前进,挖掘铲将马铃薯和土层一起铲起,马铃薯和土壤一起进入到升运装置中,升运筛在输送过程中边输送、边振动,从而使破碎的土壤从栅板缝隙中落下,完成分离,马铃薯被直接条形铺放在地面上。一、收获机的安装2T S—700型小型马铃薯收获机与手扶拖拉机对接安装要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挂接时,卸下拖  相似文献   
84.
为探讨耕作方式和氮肥对旱地小麦的互作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为主区,75、150、225、300kg·hm~(-2)4个施氮量(分别用N1~N4表示)为副区,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处理下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糖含量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中,PM的株高最高,叶面积最大,籽粒产量最高,较CT增产14.50%。PM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穗长和穗粒数来实现,也归因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CT显著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叶片和颖壳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CTI的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虽然最高,但产量与CT无显著差异;NTS的株高、千粒重、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较CT降低16.74%。施氮显著增加了旱地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产量表现为N4N2N3N1。CT、CTI、NTS下,施氮的增产作用显著,但PM下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PMN2的籽粒产量最高,比最低的NTSN1增加70.55%。施氮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开花后干物质转运。NTS提高了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但其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茎秆主要表现在开花后20~30d,叶片和颖壳在开花后10~40d,叶鞘在开花后20~40d,籽粒在开花后10~30d。施氮显著降低了开花后0~30d茎秆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开花后20d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以上结果说明,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下冬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以中等水平(150kg·hm~(-2))最佳,免耕秸秆覆盖下需增加氮肥施用量(300kg·hm~(-2))。  相似文献   
85.
张文涛  王蕾 《南方农机》2023,(22):157-159
【目的】叉车在搬运物料、装卸作业时存在额定起重量远大于实际作业重量以及大车拉小货能耗高等现象,如何提高叉车的经济性和机动性是叉车行业面对的现实问题。【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电动叉车分体式配重,包括主配重、叠加配重、导轨和销轴。所述的主配重固联两导轨,导轨开有一组圆孔,叠加配重两端分别开有一方槽,叠加配重通过方槽沿设置的导轨与主配重连接,并利用销轴的偏心结构将其固定。【结果】该分体式可调节配重件可以拆分,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配重件的数量和材质,电动叉车可以适当地调节配重的重量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实现最佳平衡效果。【结论】该分体式可调节配重具有安装方便、调节简便、运行平稳等特点,能够满足电动叉车的应用需要,有助于降低整车的制造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6.
87.
为了更好认识和了解《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1年9月25日,在创刊40周年之际,基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刊载的论文情况,总结论文、作者及影响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年间总载文量1 853篇,年载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论文篇幅也明显变长;栏目基本稳定,泵理论与技术为特色栏目,发表论文最多,占36.10%;篇均引文14.24条.作者群分布广泛,主要来自高校,第一作者最多来自江苏大学,占28%,海外论文占4.05%,跨单位的合作和团队协作越来越多,篇均作者4.71人,独立作者仅占1.35%.刊载论文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关键词“数值模拟”“离心泵”“压力脉动”“空化”“产量”出现频次位居前五.期刊总被引频次保持增长趋势,影响因子和篇均被引频次处于较高的水平.研究结果客观展示了《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更名以来办刊历程和学术影响,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排灌机械行业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可为读者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8.
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选择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和75(N1)、150(N2)、225(N3)、300 kg·hm~(-2)(N4)4个氮肥水平,在典型的西北旱作雨养农业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设计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小麦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籽粒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CT相比,PM显著提高了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有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而NTS的蛋白质总量、湿面筋、球蛋白、麦谷蛋白、谷醇比均显著低于CT。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湿面筋、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增加了面团延伸性和吸水率。与N1相比,N4冬小麦的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球蛋白、清蛋白分别增加了56.38%、27.60%、20.87%、17.03%;在4种蛋白组分中,施氮更有利于醇溶蛋白的累积,因此过量的氮肥应用显著降低了谷醇比、缩短了面团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比值。同一氮肥水平下,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小麦籽粒平均产量依次为PMCTICTNTS,PM下的平均产量为6 259.63 kg·hm~(-2),比CTI、CT、NTS分别高6.24%、10.54%和20.95%。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氮肥水平处理的小麦籽粒平均产量依次为N2N3N4N1,其中N2下小麦籽粒平均产量达到6 184.64 kg·hm~(-2),比N3、N4、N1分别高5.78%、7.31%、19.06%。综上可知,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实施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并增施150 kg·hm~(-2)氮肥,既能大幅度增加小麦籽粒产量,也有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是该地区小麦生产实现高产和优产的最佳耕作和供氮模式。本研究结果为甘肃旱作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坡耕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Zn、B、Mn3种微量元素肥对兰州百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鳞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Zn、B、Mn肥均能提高百合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及分配效率,增加鳞茎产量;200mg·L-1的Zn、B、Mn肥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最为显著,分别较对照提高26.5%、31.8%和23.6%;Zn、B肥有利于光合物质向鳞茎转移分配,200mg·L-1的Zn、B肥处理收获期鳞茎所占干物质比率较对照分别提高4.16和2.44个百分点;喷施Mn肥处理鳞茎所占干物质比率较对照有所降低,降幅与喷施浓度呈正相关。200mg·L-1Zn、B肥和100mg·L-1Mn肥处理对百合鳞茎的增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0.
条锈病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选育和种植持久抗性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为达到多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目标,必须不断发掘抗病种质、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并开发分子标记。基于文献,对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涉及的抗病性、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方法和定位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涉及技术的现状、局限性及优势,从而为后续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多基因聚合和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布局提供技术指导,以降低西北麦区和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的频率,进一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