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22篇
  23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31.
滴灌氮肥用量对设施菜地硝态氮含量及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滴灌施肥较传统施肥更为精准的将肥水输送至作物的根区,减少肥料的用量,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深层渗漏带来的环境风险。本试验研究滴灌管理下不同氮肥(N)用量对设施菜地供氮能力及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期获得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条件下最佳施氮用量。【方法】采用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秋冬茬番茄轮作,共设计4个化肥氮用量梯度(N_0、N_1、N_2、N_3,对应冬春茬黄瓜季施氮0、300、600、900 kg/hm~2;秋冬茬番茄季施氮0、225、450、675 kg/hm2)3年定位研究比较不同氮用量下0-100 cm土体硝态氮、电导率(EC_(5:1))、pH动态变化计算了各施氮水平下设施蔬菜生产的氮素表观平衡、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N_2和N_3处理0-100 cm土体硝态氮和盐分积累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由2008年黄瓜季季平均14.4~31.1和14.9~41.0 mg/kg增至2010年番茄季季均76.4~119.8和129.0~184.5 mg/kg,分别增加了1.9~5.1和3.5~7.7倍;两处理EC。分别由2008年黄瓜季季平均379.6~514.3和407.0~476.7S/cm增至2010年番茄季季平均663.0~1212.4和710.0~1359.6μS/cm分别增加了0.3~1.8和0.5~2.0倍。与N_2和N_3处理相比,N_1处理节氮50%~66.7%,经过三年的种植0-100cm土层季均硝态氮含量和EC_(5:1)分别下降了35.5%~67.4%和6.0%~25.2%,pH增加0.06~0.18,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9.0~13.8个百分点而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未有显著下降。【结论】温室滴灌冬春茬黄瓜一秋冬茬番茄经济施氮量分别为N 300和225kg/hm~2,既能保证3年5季蔬菜根层(0-60 cm)土层硝态氮处于相对适宜水平,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钾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施K2O 450 kg/hm2以下时显著增产,增产幅度达7.7%~10.3%,施K2O量在225 kg/hm2左右时大白菜产量最高;大白菜施钾总体上能降低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在5.7% ~21.9%;施用...  相似文献   
3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氮肥追施时期和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表观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小麦氮肥最佳追肥时期为拔节期;与40%普通尿素底施+60%普通尿素拔节期追施(F2)相比,30%普通尿素+35%控释期90d包膜尿素+35%控释期120d包膜尿素配合(F4、F6)一次性底施的氮素释放与冬小麦对氮素需求吻合较好,F4小麦植株总氮吸收量增加6.11%,减氮25%条件下(F6)增加8.48%;与F2相比,F4使冬小麦增产5.02%,经济系数提高6.43%,氮肥利用率提高10.22%,同时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降低。F4通过提高千粒重和单穗重来提高产量,而F6通过维持穗粒数保证产量。  相似文献   
34.
水氮互作对温室黄瓜光合特征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水氮互作对黄瓜叶片不同生育期光合特征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各生育期黄瓜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盛瓜期最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在初瓜期达最高。习惯灌水条件下,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提高,其中以灌水7470m3·hm-2、施氮1200kg·hm-2时(W1N1200)最高,但与灌水5190m3·hm-2、施氮600kg·hm-2时(W2N600)无显著差异;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以减量灌水、减施氮50%处理(W2N600)为最高,是习惯水氮处理(W1N1200)的1.08倍,对照(W1N0)的1.24倍。水氮互作对黄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以减量灌水30%左右、减施氮50%的处理组合(W2N600)最优,黄瓜产量最高可达17.06×104kg·hm-2。黄瓜的光合速率与产量、瓜条数、单果重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其中盛瓜期的拟合方程最好。  相似文献   
35.
一、施用效果2001~2004年在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进行的丰尔安示范应用表现,在小麦苗期叶面喷施丰尔安熏可促进麦苗次生根生长,单株干物质重和根重明显增加,增强抗旱、抗病、抗寒能力;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可抑制小麦基部1~3节伸长,茎基部粗壮,叶色浓绿,降低株高3~5厘米,增强抗  相似文献   
36.
<正> 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的重要病害。近几年由于玉米贴茬播种和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迅速扩大,大部分玉米品种缺乏茎基腐病抗源,土壤中一些营养元素缺乏,特别是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玉米抗病能力降低,玉米茎基腐病普遍发生,并呈迅速扩大。1996年玉米茎基腐病普遍发生,一般病情指数为10%左右,个别地块高达60%,并呈迅速扩大趋势。1999年重病区面积达到100多万亩,2001年发病面积扩大到900多万亩,一般减产10%~25%,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已对玉米生产构成威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和田间调查,针对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和传播途径及影响玉米生产的限制因  相似文献   
37.
种子丸粒化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种子丸粒化技术对棉花出苗率、苗期病害、保苗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子丸粒化处理出苗率高出供试种衣剂处理4~16个百分点,苗期发病率低于供试种衣剂处理1.94~7.54个百分点,苗期死苗率低2.87~9.41个百分点,棉花苗期相对保苗效果高44.0%~150.4%;棉花苗期病茎长度低于供试种衣剂处理0.21~0.44cm;单株伏前桃数较供试种衣剂处理增加0.59~1.46个,吐絮期提前4~6d。  相似文献   
38.
河北山前平原夏玉米高产区施肥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研究华北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夏玉米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为该区氮素优化施用技术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14—2015年2个玉米生长季,在滴灌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0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重及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1处理的玉米氮含量和氮累积量较N0处理显著增加,施氮量在N1~N3范围内,不同年份间玉米植株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随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含量和氮累积量上升幅度逐渐降低。N2处理的氮肥收获指数最高。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2014年,在0~100 cm土层范围内,4种施氮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2015年N2和N3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在80~100 cm土层达到累积峰,经过2年种植后,年施氮量超过240 kg·hm~(-2)的处理,土壤硝态氮淋洗加剧。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玉米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99~209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187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的适宜施氮量为174~187 kg·hm~(-2)。  相似文献   
39.
优化施肥对丹参产量及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量对丹参根性状、产量及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田间试验丹参氮、磷、钾的肥效方程,在适宜施肥量范围内,钾肥有利于根长和根数的增加,磷肥和钾肥有利于根直径的增加,氮肥对根产量影响最大;由方程得出最佳施肥方案为N241.41 kg/hm^2、P2O5115.55 kg/hm^2和K2O 171.70 kg/hm^2,根产量最高,可达4914.66 kg/hm^2;施用N225.00 kg/hm^2、P2O5120.00 kg/hm^2和K2O150.00 kg/hm^2时,丹参酮ⅡA含量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40.
以牛厩肥、猪厩肥、麦秸和钾化肥为供钾源进行土培和生物试验,结果表明,麦秸对土壤的供钾能力及对作物的有效性均高于钾化肥,两种厩肥的供钾能力及钾素效果略低于钾化肥。随着厩肥和麦秸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速率效钾和缓效钾基本是成比例地增加,钾素有效转化率并未因施用量提高而明显降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幼苗吸钾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