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68篇
畜牧兽医   5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探索施用有机肥对高粱吸收重金属汞的影响。[方法]以高粱(青选一号)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汞水平下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汞的形态转化及植物吸收汞的影响。[结果]同一汞水平、不同有机肥水平下,高粱苗期土样中的汞全量差异不显著;同一有机肥水平下,随着汞施用量的增加,土样中汞全量递增。施用有机肥可明显降低土壤中有效态汞的含量。高粱幼苗茎叶和根的汞含量随着汞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茎叶的含量明显小于根。同一汞水平下,不施有机肥和施用有机肥的高粱幼苗茎叶和根的汞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施用有机肥明显降低了高粱幼苗茎叶和根中汞的含量。  相似文献   
7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无机碳比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土壤有机碳 (SOC) 和无机碳 (SIC) 对全球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对准确估算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SOC和SIC相互关系缺乏系统量化,研究结果不一。因此,明确SOC和SIC之间相互关系,可为准确估算和模拟土壤碳的转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我国1990—2018年已发表的文献共41篇,从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探究了SOC和SIC比例的变化,进一步量化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 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SOC/SIC值在0—20 cm土层均大于20—100 cm土层。具体来说,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0—20 cm土壤SOC/SIC值最小 (0.53),林地 (0.90) 和农田 (0.80) 土壤较高,且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SI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壤SOC/SIC值表现为草地 (0.82) ≈ 农田 (1.05) > 林地 (0.29),且SOC和SIC在林地、农田土壤中呈正相关关系,但在草地土壤中二者为负相关关系。另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20—100 cm以林地土壤SOC/SIC值最高,草地和农田次之,而在温带季风性气候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无显著差异;SOC和SIC在林地和农田土壤中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草地土壤中为负相关关系。温带大陆性气候区SOC/SIC值总体以林地较大,农田、草地次之。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层SOC/SIC值以草地较大,农田和林地分别次之。这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不同,导致了作物碳的归还量不一。同时,不同的植被覆盖还影响了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化学进程,改变了碳在土壤中的循环转化过程,进而影响了SOC和SIC含量,使得SOC/SIC值产生较大差异。 【结论】 SOC和SIC之间存在循环转化关系,且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类型对SOC和SIC循环转化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条件下SOC/SIC值存在显著差异,且二者呈现不同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土壤碳的循环积累机制,准确估算土壤有机和无机碳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通过外源添加汞、铅溶液,设置不同的有机肥施用量,研究其对太子参和虎耳草重金属汞、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全量的汞、铅含量不受影响,而太子参和虎耳草中汞、铅含量不断减少,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CF)也在减小;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与太子参、虎耳草中汞、铅含量及其富集系数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总体来看,太子参对汞的富集能力要强于虎耳草,而对铅的富集能力则相反。  相似文献   
74.
试验以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玉米的主要营养器官为对象,通过测定植株主要营养器官(茎杆、叶片、叶鞘)的物理性状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研究不同收获期植株剪切力和饲料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叶鞘和茎秆的剪切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适口性和饲料营养特性逐渐降低。玉米植株在乳熟期和蜡熟期收获,适口性和营养成分含量最佳,同时在乳熟期收获更优于蜡熟期。  相似文献   
75.
本试验旨在研究角质和粉质小麦杜泊羊的瘤胃降解特性。选用4头体重相近(55.10±1.24 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杜泊公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对角质小麦(潍麦8号、BD100、济麦22、山农5849、山农22、紫麦1号)和粉质小麦(山农8355、D800、6405)的干物质(DM)、有机物质(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角质小麦0~24 h的DM和OM降解率显著高于粉质小麦(P0.05);角质小麦12~24 h的CP降解率显著高于粉质小麦(P 0.05);粉质小麦24 h后的NDF和ADF降解率显著高于角质小麦(P0.05)。角质小麦的DM和OM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粉质小麦(P0.05),而粉质小麦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角质小麦(P 0.05)。由此可见,角质小麦和粉质小麦的降解特性不同,角质小麦DM、OM和CP的降解率均高于粉质小麦,而粉质小麦NDF和ADF的降解率高于角质小麦。  相似文献   
76.
糊化淀粉尿素用于育肥牛日粮的饲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探讨糊化淀粉尿素应用于育肥牛日粮对其日增重、饲料报酬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年龄、体重及体况相近的杂交肉牛30头,体重325.9±26.0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I组为糊化尿素组,Ⅱ组为添加尿素组,Ⅲ组为对照组(即棉籽饼组)。试验日粮组成为麦秸、鲜酒糟及混合精料。试验期为2个月。试验结果表明,Ⅰ、Ⅱ、Ⅲ组试验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393kg、1.03kg和1.14kg,精料/增重分别为3.05:1、3.74:1、4.13:1。试验期间Ⅰ、Ⅱ、Ⅲ组牛的经济效益以糊化尿素组最高,为304元/头;其次棉籽饼组为164元/头;最差为添加尿素组为146.3元/头。  相似文献   
77.
78.
随着畜牧业迅速发展,生产结构逐步调整,肉牛规模化饲养和产业化进展很快。充分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草食家畜将是解决我国人均粮食不多,减少与猪鸡争精料的有效措施。在很长时间内,肉牛的饲养是以秸秆为主,辅以精料育肥。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提高利用率是目前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79.
生长犊牛蛋白质需要量及其代谢规律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10月龄鲁西黄牛×利木赞杂交公牛15头,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研究生长犊牛的蛋白质需要量及其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生长犊牛对日粮蛋白质的消化率为61.37%,沉积率为27.62%。生长肉牛代谢粪氮(MFN)和内源尿氮(EUN)的排出量分别为0.40g/kgw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藏东南地区高山生态系统有巨大的土壤碳汇潜力,研究其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有机碳 (SOC) 储存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土壤碳循环及区域碳源汇平衡。  【方法】  本研究在西藏色季拉山西坡海拔3000~4600 m开展密集土壤采样,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下不同植被类型SOC的储存特征,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子。  【结果】  表层0—5 cm的SOC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4个植被带SOC含量平均值表现为高寒草甸 (8.31% ± 0.77%) > 暗针叶林 (7.20% ± 0.90%) > 高寒灌丛草甸 (6.74% ± 0.80%) > 针阔混交林 (3.88% ± 0.46%)。在剖面5—10、10—15、15—20、20—30、30—40、40—60 cm各层SOC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SOC含量在4种植被带的平均值表现为暗针叶林 > 高寒灌丛草甸 > 高寒草甸 > 针阔混交林。SOC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SOC垂直分布特征为表层聚集型,而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SOC垂直分布特征为普通递减型。剖面0—20、20—40、40—60 cm的SOC储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在表层0—20 cm高寒草甸SOC储量最高 (C 95.66 ± 4.81 t/hm2);在剖面20—40和40—60 cm暗针叶林SOC储量最高,且其在整个0—60 cm剖面的SOC总储量在所有植被类型中最高 (C 199.14 ± 11.10 t/hm2);针阔混交林SOC储量在剖面各层均为最低,且其在整个剖面的SOC总储量 (C 111.45 ± 10.30 t/hm2) 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剖面各层SOC储量与年平均温度、凋落物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海拔高度、年平均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显示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剖面各层以及整个剖面SOC储存的关键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对SOC储存的解释度为50.32%~65.82%,土壤含水量对表层土体SOC预测的相对贡献最高,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和凋落物质量对各层SOC预测均有显著贡献,而植被类型对SOC预测的相对贡献随剖面加深而逐步增加。  【结论】  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高度下SOC的储存特征随不同植被类型和剖面深度而发生显著变化,环境因子(如土壤水分) 对表层土体SOC储存有关键影响,植被类型对深层土体SOC储量变化的预测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