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6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29篇
  14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95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川杂棉36(区试代号SCH2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转基因抗虫核不育系GA18为母本,新品系R206为父本,采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选育的F1核不育杂交种,于2008-2009年参加并通过四川省区试,2011年通过四川省生产试验,2013年获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3)第086号。201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  相似文献   
62.
SA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2010年通过了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组织的田间技术鉴定. 1 SA1的选育过程 SA1是2001年以核不育两用系GA18作亲本,与抗虫品系R43杂交,2001年冬季在海南加代,F1代自交,从F2代开始,连续三代在人工接菌的病圃上种植,并用卡拉霉素进行抗虫性鉴定,再用抗虫的可育株与不育株杂交,同时做育性鉴定,逐代提高不育株率的选择压,然后选择优良的株系,在株行内连续2代次的混合兄妹交,并综合抗病虫性、品质、育性等性状进行鉴定,从而筛选出一个抗病虫性好、品质优、育性稳定、不育株花药败育彻底、生长势旺、丰产性好的优良兄妹交株系,并定名为SA1.2005年利用恢复系开始测配杂交组合,2006年开始进行组合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63.
采用盆栽法,设置不同生活污水浇灌水平,对奶白菜根际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最终单株鲜重.结果表明,随着奶白菜的生长,所有处理的酶活性均有增加,但在增加幅度和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转化酶活性增加显示出较复杂的变化态势;不同处理磷酸酶活性差异随着时间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除处理B和处理C之间的酶活性始终相似外,其他处理之间的酶活性差异都随着时间增加.除处理C和处理B及处理D的地上鲜重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任何2个处理间的地上部分鲜重都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4.
以枸杞为试验材料,以不同灌水量为试验因素,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枸杞耗水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枸杞的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枸杞对水分的消耗基本呈现为秋果采收期小、营养生长期较大、高峰为盛果期和盛花期的特点。通过对枸杞产量和耗水量进行拟合,得出水分生产函数为y=-0.00025X2+0.39276X-17.2013(r=0.9547),当耗水量为达到781.47mm,产量达到1944.05kg/hm2,即当灌水量达到675mm时,不仅可获得最高产量,使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枸杞品质,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65.
丁鱼岁“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丁鱼岁腐皮病的病原菌,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方法,从丁鱼岁体表病灶部位、内脏及血液分离出优势菌株GXZ01,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人工感染试验及药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GXZ01是温和气单胞菌。(2)该菌呈短杆状,长度约为0.7~1.1 μm,属革兰氏阴性菌;(3)该菌对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菌必治等8种抗生素敏感,对丙氟哌酸、氨苄青霉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不敏感。表明温和气单胞菌是致病菌,可以导致丁鱼岁腐皮病的发生,这尚属首次报道,将对该鱼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传统意义上,该病多发于冬季,主要特征为哺乳期仔猪的高死亡率,夏季发病的报道较少。当前,大多数猪场在免疫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后仍会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只是免疫后猪群发病的程度不同。因此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的彻底防控不仅要通过免疫的方式让猪群获得抗体,同时还要通过生物安全、猪舍的保暖、控制环境的湿度等方面进行防控,达到对猪流行性腹泻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7.
为探明土壤水对旱地作物产量形成的有效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农田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能够增加作物生长期间总蒸散量(ET),麦-豆和豆-麦两种轮作序列下春小麦田和豌豆田的总蒸散量均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加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土壤棵间蒸发量(E)均高于保护性耕作,春小麦田的土壤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S>T>NT>NTS,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E/ET)依次为53.8%,48.8%,37.2%,34.9%;豌豆田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TS>NTS>NT,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依次为44.1%,40.9%,35.1%,33.3%。蒸散量及腾发比与产量和WUE在其主要受影响的月份呈正相关关系,且产量与WUE随蒸散量与腾发比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宁夏干旱区日光温室膜下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为563 mm时,耗水强度整体随生育期的延后逐渐增大,在结果盛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在各生育期各处理日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水分的消耗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灌水量达到563 mm时完全能满足黄瓜水分需求,并开始向土壤补充水分,且水分利用率达到33.4 kg/m3。[结论]为温室黄瓜生产的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和5种免耕覆盖耕作措施的大田对比试验,对不同耕作措施下的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各层次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以及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除垄上秸秆覆盖摆种外,其它各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耕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0~80cm的土壤贮水量,尤其是0~30cm的土壤贮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可以提高0~30cm土壤层的有机质,但是对养分总量平衡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0.
不同灌水量对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根据枸杞生育期内土壤水分的变化特点,利用时域反射仪,在非称重式蒸渗仪(测坑)中研究不同灌水量下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耗水规律。结果表明:灌水是影响枸杞园内土壤水分变化重要因素,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依靠灌水来补充;枸杞耗水量显著受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越湿润,耗水量也越大;受温度和枸杞生长的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枸杞月耗水高峰在5-9月,最高月耗水量在7月;最高旬耗水量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中旬和7月下旬;阶段耗水量的趋势均表现为:盛果期>盛花期>营养生长期>秋果生长期>秋果采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