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108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基于利益趋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意愿评价是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该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对山西省武乡县115个抽样村进行逐级筛选,并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型、人为地质灾害型、城镇改造型、自然衰退型和内部发展型5种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村民集体整治意愿博弈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趋向入手选取指标,量化分析地方政府与村民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为整治工作地合理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整治偏远山区的小规模农村居民点,而对于城郊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不够强烈;自然衰退型和城镇改造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整治意愿均不够强烈,而内部发展型和人为地质灾害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比较支持整治工作。该研究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前期分析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与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为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非农生产功能。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表征属性分异。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量化公式,测算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势度,从而揭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势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空间内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及其表征属性的分异特征,可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县域是耕地保护及预警最为合理的研究尺度,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预测耕地资源“量”与“质”的变化趋势是科学合理地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该文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2个层次上,从耕地数量、稳定生产能力、易变养分的空间变化和综合4个方面构建了县域耕地保护预警体系,并对北京市顺义区进行了耕地保护预警研究。顺义区耕地保护单项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2008年顺义区耕地数量出现轻警,2009、2010年则为无警;耕地稳定生产能力在2007、2009年为中警,2008年为重警,2010年为轻警;而易变养分含量变化的警情则不尽相同。综合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年顺义区耕地保护出现重警,2008年和2009年为中警,2010年为轻警。研究结果从预警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出发,全面考虑了耕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并使警情判定与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工作相衔接,是进行区域耕地保护预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基于棉花-水-盐生产函数的耕地盐碱化分级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棉花-水-盐生产函数,对绿洲灌区耕地盐碱化程度进行了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土壤临界电导率和可容忍电导率分别为6.8 dS/m和22.11 dS/m,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棉花全生育期平均值均低。根据棉花苗期耐盐性及相对产量可初步划分耕地盐碱化程度为6级,棉花适宜在土壤含盐量0.43%以下生长,把0~60 cm土壤剖面的盐分控制在0.29%~0.43%即可获得正常产量的85%。在合理的灌排措施下,把中度盐化的土壤改良至轻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5.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城镇化中前期(1986—2001年)的土地利用总变化强度大于中后期(2001—2020年),且从谷地到低山再到中山变化强度逐渐减小。2)建设用地、水域、裸地、草地的变化较为活跃,耕地的转出具有活跃性而转入具有惰性,林地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且各地类转入转出强度会受地形影响。3)“草地-林地”转换过程表现为稳定且系统的倾向性转换;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裸地、水域表现为系统的倾向性;转移面积大的土地变化模式并非一定表现为稳定性或系统性的变化“;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等土地转换模式会受到地形影响。4)城镇化进程与地区发展策略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与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山区耕地布局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分布,耕地进出平衡应秉持有破有立的辩证思维,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则应树立“人地挂钩”的用地理念。  相似文献   
106.
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土体中有机碳含量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空间相关性。本文利用曲周县四疃乡30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数据,采用常见的纵向拟合方法建立了基于30个土壤剖面有机碳测定数据的对数函数拟合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别为5.60kg C m-2和4.72×108kgC;又根据研究区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不规则性特点,通过对土壤剖面层次的归一化处理,利用地统计横向插值方法,计算得到该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别为3.95kg Cm-2和3.33×108kgC。由于两种算法对数据的组织方式不同,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存在较大差异。两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中分布形式不同的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107.
南疆平原典型荒漠样区耕种土壤基层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欣  张凤荣  李巧云  钟骏平 《土壤》2003,35(1):53-57,72
本文分析了南疆西部莎车县和东部哈密县荒漠样区的成土条件, 探讨了典型荒漠样区耕种土壤的系统分类,特别是基层分类,根据南疆荒漠区耕种土壤的实际情况,结合11个剖面,讨论了土族和土系的划分依据和指标,描述了各土系的生产特性。  相似文献   
108.
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探讨了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的评价方法 ,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一个 3 3km2 的小区为例 ,对 1980年与 1999年两个时段的 8个单项土壤质量指标和土壤综合质量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指数法与GIS技术相结合 ,可以很好地表示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文章还讨论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9.
开展农地利用方式变化规律研究 |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调查研究农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变化的驱动力,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分析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引发的水土资源质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对农地利用的反作用,可以从深层次上揭示农地利用变化规律,探索出科学可行的农地持续利用模式,从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0.
大城市近郊县域耕地保护预警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县域是耕地保护及预警最为合理的研究尺度,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预测耕地资源“量”与“质”的变化趋势是科学合理地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该文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2个层次上,从耕地数量、稳定生产能力、易变养分的空间变化和综合4个方面构建了县域耕地保护预警体系,并对北京市顺义区进行了耕地保护预警研究。顺义区耕地保护单项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2008年顺义区耕地数量出现轻警,2009、2010年则为无警;耕地稳定生产能力在2007、2009年为中警,2008年为重警,2010年为轻警;而易变养分含量变化的警情则不尽相同。综合指标预警结果表明:2007年顺义区耕地保护出现重警,2008年和2009年为中警,2010年为轻警。研究结果从预警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出发,全面考虑了耕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并使警情判定与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工作相衔接,是进行区域耕地保护预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