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37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77篇
  59篇
综合类   400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244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为了发现更高杀菌活性的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并分析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咪唑并噻唑、咪唑并噻嗪和咪唑并噻嗪酮等稠杂环结构的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碳谱 (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 (HRMS)确证。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5f 和 6f 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33.2和29.8 mg/L,优于对照药剂咪唑菌酮(46.8 mg/L),化合物 7b 和 7e 对辣椒疫霉的EC50值分别为45.8和43.5 mg/L,优于咪唑菌酮(50.7 mg/L),与先导化合物相比,其杀菌活性高于2-甲硫基衍生物,低于2-芳氨基衍生物,表明稠杂环的引入可以提高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而结构中的NH片段对杀菌活性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2.
为了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常用杀虫(螨)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生物适合度,为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巴氏新小绥螨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12种杀虫(螨)剂的交互抗性,采用种群生命表评价了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溴氰菊酯抗性品系(226.38倍)对供试的其他6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存在交互抗性,尤其对氯氟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最高,达到2 210.91倍。对噻虫嗪、毒死蜱和乙螨唑的交互抗性分别是116.46、110.71倍和20.43倍,对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和哒螨灵无交互抗性。对其生物适合度研究发现,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相较于敏感品系,前若螨期和产卵前期显著缩短,产卵期和单雌总产卵量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对10种常用杀虫(螨)药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交互抗性,且其繁殖率显著增加,推荐在田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实施部门多,各部门在进行工程改造中不能统一规划,缺乏方案的优化和比较,工程设计规划难以达到最优状态,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农业水价制定机制不完善,总体价格水平不高,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维修不到位以及农业用水方式粗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编程,以断面尺寸、渠道长度等因素为变量,灌溉供水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流量、流速、宽深比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涉及矩形、梯形以及U形断面的灌溉渠道非线性优化模型,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快速有效地确定出灌溉渠道的整体优化方案,对制定合理的水价提供借鉴,并在满足农田灌溉基本要求和节约灌溉用水的同时,降低供水成本。  相似文献   
84.
探讨布鲁菌侵染人胚胎滋养层细胞(HPT-8)过程中对p38基因转录的影响。用牛布鲁菌2308和RB51株分别侵染HPT-8细胞,在不同侵染时间点(0、4、8、12、48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构建p38α、p38β和内参基因GAPDH的克隆质粒,并绘制3种基因扩增的标准曲线;RT-qPCR检测p38α和p38β基因的转录表达。结果显示,获得了HPT-8细胞侵染前后的cDNA,构建了pMD18-T-p38α/p38β/GAPDH克隆质粒,绘制了标准曲线。RT-qPCR结果显示,布鲁菌2308和RB51侵染滋养层细胞后(4、8、12、48h),p38α和p38β的相对表达量比0h均明显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布鲁菌RB51株和2308株也存在一定差异。结果表明,在布鲁菌侵染HPT-8细胞的过程中,p38 MAPK信号通路被下调,提示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对细胞生物学效应的调控,且这种调控作用与菌株的毒力强弱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5.
采用压片法对药用栀子、狭叶栀子及大花栀子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栀子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仅在3种栀子少数花粉母细胞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药用栀子的花粉粒育性最高,约为99%,狭叶栀子的花粉粒育性较低,约为45.5%,而大花栀子的花粉粒育性最低,为39.5%;3种栀子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其中药用栀子的核型公式为K(2n)=2X=22=2x=4m+7sm,其核型为"3B"型,狭叶栀子的核型公式为K(2n)=2x=22=6m+5sm、大花栀子的核型公式为K(2n)=2x=22=7m+4sm,后2种观赏型栀子的核型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冬小麦科学施肥技术,明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影响,于2018—2019年分别在河南省鹤壁市和新乡市以冬小麦(鹤壁、新乡试验品种分别为‘郑麦7698’和‘郑麦366’)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FP)、当地推荐施肥(ST)、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NE基础上配施缓控释氮肥(RNE)、在NE基础上不施氮肥(NE-N)、在NE基础上不施磷肥(NE-P)、在NE基础上不施钾肥(NE-K)],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氮、磷、钾养分转运分配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氮、磷、钾施肥量NE较FP处理分别降低16.2%、43.3%、-13.2%(鹤壁)和19.5%、48.0%、-57.9%(新乡);冬小麦产量NE与FP处理无显著性差异,RNE与FP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NE、RNE较FP处理分别增产4.7%~6.6%、5.5%~9.6%(P0.05)。进一步研究表明,NE、RNE处理可显著增加地上部植株养分含量和积累量(P0.05),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增加9.2%~14.0%、11.9%~18.6%;花前氮、磷素转运量和钾素转运对籽粒钾素积累贡献率均有提高,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平均利用效率分别为42.1%、19.2%、46.6%,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1.5kg·kg~(-1)、13.2 kg·kg~(-1)、13.3 kg·kg~(-1)。综上可知,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指导优化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促进了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可以在河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
本文对怀柔区分等的基本情况和技术路线作了具体介绍,并利用excel对分等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与作物产量之间的趋势关系,从而证明了分等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农业税制改革和实现耕地占补的质量平衡提供了定量化的测算标准。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个处理:不添加秸秆(soil)、添加自然丰度秸秆(soil+12C-straw)和添加13C标记秸秆(soil+13C-straw)。培养30天时,结合同位素示踪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分析利用秸秆碳源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1)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在培养第1天达到峰值,土壤和秸秆CO2排放比例均在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2)整个培养时期共发现参与秸秆碳同化利用的细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238个,真菌OTUs 24个。细菌OTUs主要属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  相似文献   
89.
施氮模式对玉-麦周年轮作系统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适宜豫北平原夏玉米-冬小麦一体化种植的高效施氮管理模式,2016—2017年分别在豫北典型高产田区河南省鹤壁市和中产田区河南省原阳县开展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轮作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与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共设5种处理:不施氮肥(T1)、普通尿素按210 kg(N)?hm?2一次性基施(T2)、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且总施氮量同T2(T3)、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氮素减量施用(T4)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氮素足量施用(T5)。分别于夏玉米和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测试叶片SPAD值、植株与籽粒氮含量及生物量等氮营养指标,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计算植株氮积累量与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处理间,高、中产区夏玉米与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营养指标整体变化趋势均为T5T4T3T2T1。产区间,各处理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性状及氮营养指标均表现为高产区显著优于中产区。综合各处理平均值,高产区夏玉米产量、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相比于中产区分别平均提高58.0%、19.2%和47.1%,冬小麦增幅则分别为34.7%、33.3%和85.9%。氮利用效率方面,高、中产田在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100kg籽粒需氮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T5T4T3T2T1,处理间差异显著;氮素收获指数则与此相反。豫北平原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轮作制在作物稳产甚至增产条件下,采用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配施的氮肥优化施用模式不仅可有效减少肥料用量,还能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90.
宜兴地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峻  宗良纲  曹丹  张倩  赵妍  李锐 《土壤通报》2012,(2):347-35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太湖流域宜兴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均处于I级水平,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变异系数在30%左右,速效磷处于25%~65%间,空间分布不均匀。与1982年监测结果相比,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速效磷含量提高226%,增幅十分显著。水稻田的全氮含量、菜园土的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达到极显著水平。菜园土全氮和速效磷半方差函数模型的块基比分别为44.87%和58.82%,空间相关性最弱,而人工管理措施最少的果园土其空间相关性最强,块基比分别为26.45%和21.88%。宜兴地区土壤氮磷含量分布不均,与种植制度、肥料施用量等农业管理措施有关。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布特性与其利用方式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空间相关性有明显差异。宜兴境内太湖沿岸区域土壤氮磷含量过高,需要控制肥料的施加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