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9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1篇
  57篇
综合类   251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30篇
  1975年   15篇
  1974年   10篇
  1973年   19篇
  1966年   8篇
  196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长农四号”大豆新品种是以立新九号×(十胜长叶×黑农十一)复合杂交育成。1981年~1983年经吉林省大豆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鉴定,除生育期比“九农九号”晚2~3d以外,其他性状均表现优良,增产显著,平均增产达15.5%。1985年3月由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长农四号”。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虫、倒伏等特点,因而在省内外迅速推广。1988年省内外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702.
“长谷二号”谷子新品种是长春市农科所谷子组以谷代1×公谷6号杂交育成,1986~1988年经吉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鉴定,谷草双收,增产显著,平均比对照公谷6号和白沙971增产10.2%,其它性状也表现良好,1989年1月由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长谷二号”。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等特点。1989年定名当年种植面积就已达到11.7万亩。  相似文献   
703.
盐化C57 V(盐粳902A × C57 V)系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1978年用滇一型不育系丰锦为母本,盐粳902为父本进行杂交转育,经5代回交,于1981年育成盐粳902不育系,1982年与辽宁农科院稻作所的C57V恢复系配组育成。该组合经过几年鉴定、品比、区试和生产试验示范均表现高产稳产,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一、主要特征特性 在苏北属晚熟中粳,徐州夏栽全生育期150—154天,比对照盐粳2号早熟 3— 4天,比京引119晚熟4—5天,株高92—97厘米,株型紧凑,叶色较深,叶片半卷挺直略呈瓦形,茎秆粗硬,耐肥抗倒,分蘖中等,成惩率高。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亩有效穗20万…  相似文献   
704.
本试验共收集马尾松分布区内126个种源的种子,在浙江省内五个具代表性的试验点采用统一设计营造试验林。经6年的观察和测定,取得种子、苗木和幼林期的表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性状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主要性状与产地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结果认为,马尾松具有纬向倾群变异模式。对8-12项性状进行主分量分析,并运用类平均法作系统聚类,综合2个试验点的聚类结果,提出马尾松种源可划分为3个带4个区。选取生长、适应等五个性状作判别因子,结合高生长稳定性分析,为省内各试验点代表的不同生态区初步评选出适生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705.
<正>1构造简易塑料大棚利用现成沾化冬枣园搞保护地栽培,要求土壤为排灌系统良好的沙壤土,栽植密度为株距1米、行距2  相似文献   
706.
一、越冬基数调查 甘薯天蛾Heres convolvuli(Linn.)以蛹越冬,查明越冬虫口基数,以估计第一代发生的程度,为早期消灭提供依据。 调查时间第一次在11—12月,第二次在次年3月,第三次在4月间。调查地点应分别在甘薯地、及其周围作物地、路边、坟边、沟沿和坝岭等处进行。调查方法。随机取样,在每种类型的地块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