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篇
林业   2篇
  39篇
综合类   30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通过实地考察,应用无定河流域典型淤地坝土壤水分的实测记录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淤地坝的水资源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总体上淤地坝的土壤含水率韭园沟高于裴家峁沟高于辛店沟,支沟坝低于主沟坝,在一定的深度基本上会存在较明显的湿土层或干土层,土壤含水率在坝地中部变化比较平缓,在6m以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在坝地中尾部某一深度会达到稳定状态。淤地坝蓄水减水效益非常明显,辛店沟、韭园沟和裴家峁流域坝系土体的总贮水量分别为5.14×104m3、63.67×104m3和15.21×104m3,蓄水效益分别为39.39%、20.94%和8.85%,减水效益分别为48.27%、44.06%和38.16%。辛店沟流域淤地坝约减少地表水资源9.87×104m3。三个流域所有淤地坝至少可以减少地表水资源88.75×104m3,对无定河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0.093%。淤地坝的这种土壤水分效应和蓄水减水效应是人为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2.
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作物的气候变化适应度模型,通过数理统计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自1960—2011年来,区域冬、春小麦对水分、温度、光照的适应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适应度分区。结果表明: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度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有减小趋势;除返青—拔节期在中度适应水平外,其他生育期均为较强适应水平。春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达到较强适应水平,有升高趋势;灌浆—成熟期最大,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播种—出苗期最小,只达到中度适应水平。区域综合适应度由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且与水分适应度分布的相关性最大,与温度适应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小,与日照适应度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其倾向率在西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和东南部呈减少趋势。冬小麦在返青—拔节期,春小麦在播种—出苗期需要加强人工管理,以增强其适应度;且气候变化对北部的春麦种植较为有利,而对南部的冬麦种植不利。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福建省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利用1960—2013年福建省17个气象台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反距离空间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1960—2013年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近54年福建省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发生日数呈上升(下降)趋势,而极端温度事件的强度和年极值均呈上升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各指标值均表现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增(递减)的规律,此外,海拔越高极端温度事件各指标值越小。3)年极端温度事件和年平均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与极端温度事件发生日数的相关性最高。4)Hurst指数表明,未来极端高温日数、强度、年最高温度、年极端低温强度和年最低温度仍呈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日数呈现减少趋势,暖冬的趋势将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84.
根据云南省29个气象站点1958-2011年的逐月降水资料,运用Z指数法界定旱涝等级和年份,采用频次分析和Morlet小波技术分析了太阳活动与ENSO(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云南省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 近54 a云南省年均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505 mm/10 a;旱涝灾害的发生呈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旱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涝灾发生频率。(2) 除了1967-1972年,20世纪60-90年代太阳黑子数和云南省旱涝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90年代中后期至今,二者则呈正相关关系。太阳黑子的减少趋势与研究区干旱化趋势相同。(3) ENSO事件与云南省旱涝灾害在14 a左右存在较好的周期对应关系;厄尔尼诺强度增大时研究区旱灾增多,拉尼娜强度增大时涝灾增多。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掌握川西高原雪灾的空间格局和发展动向,为灾害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川西高原16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的逐日气温与降水量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对川西高原雪灾的时空特征和雪灾风险进行研究。[结果](1)近52a来川西高原地区各站点累计大雪、暴雪雪灾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93和0.51次/10a。(2)川西高原地区雪灾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雪灾天气总体呈北方多而南方少的态势。(3)雪灾发生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石渠、色达、甘孜、红原、若尔盖、康定等地,松潘、理塘为中等风险区,德格、小金、马尔康、新龙、道孚、巴塘、稻城和九龙等地雪灾风险最低。[结论]川西高原地区雪灾频次和程度均呈加重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雪灾的防治和管理。  相似文献   
86.
森林主导生态价值评估及生态补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关于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问题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但多侧重于整体价值核算或单项价值核算,很难满足多层次生态价值评价的实际需要。引入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和主导产业理论,在森林的生态补偿中首次提出生态区位商和主导生态价值的概念。以八达岭林场为例,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区位商和主导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的概念模型,完善了森林生态补偿理论。  相似文献   
87.
矿区生态捆绑发展模式——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小星  延军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92-6094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难境地的解决途径。结果表明,在榆林矿区实施生态捆绑发展模式是实现矿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88.
研究了沪灞生态区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是否因此有所变化,通过调查发现:生态区周边的居民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当地环境教育发展滞后,与当地生态区建设的大环境极不相称,很多问题亟待改进。提出了应利用西安大学城的优势,广泛调动西安高校环保NGO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89.
尚宇  延军平  周正朝  魏丽  张良  茹显军  杨露萍  苟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4-13015,13122
利用1961~2010年延安市的降水日值资料,对延安市的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汛期(5~9月)降水量对当地年降水起决定性作用。延安市汛期极端强降水日阈值为32.6 mm,极端强降水量以10.65 mm/10a的趋势下降;延安汛期相对阈值(R95p和R90p)表现出相近的变化,呈弱减小趋势;绝对阈值(R25mm和R50mm)两者的变化与R95p和R90p相近。进入21世纪后,汛期降水量有所回升,极端强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呈弱增加趋势,但极端降水日数、暴雨日数趋于减少,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延安市汛期降水越来越集中,旱涝灾害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0.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渭南气象资料和棉花单产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1)渭南1980—2009年气候有暖干化趋势,对当地的棉花生产有利;在此趋势下,气温(4—10月)和降水(9—10月)较30 a年平均值每升高1℃或每减少10 mm,渭南棉花单产分别增加241 kg/hm2和13 kg/hm2。(2)在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能力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渭南的农业气候适应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62.5%增加到21世纪初10 a的93.72%,变差系数由83.7%减小为6.3%;可见渭南的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呈现明显的逐年代增加趋势,且波动性也逐渐降低。(3)技术进步对人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渭南的棉花种植已经能较强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