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4篇
林业   2篇
  39篇
综合类   30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西安城市气候对地表覆盖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安市及周围四个站点1961-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自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市的城市气候特征,并在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回归模型,考察了地表覆盖变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1)西安市城市气候具有暖、干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存在"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2)地表覆盖变化对西安城市气...  相似文献   
122.
咸阳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伟  延军平  刘阳 《中国农业气象》2011,32(2):250-254,261
利用咸阳1960-2009年气象资料,主要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气候生产力模型、Kriging插值法等对当地近50a气温、降水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咸阳近50a暖干化趋势明显,增温突变发生在1994年,降水量减少突变发生在1984年;气候生产力以-70.4kg.hm-2.10a-1的速率减小且在1984年发生突变减少。(2)近50a来,咸阳的年平均气温北低南高,变差系数北部大南部小,气候倾向率东北增温强于其他地区;年降水量北多南少,变差系数北小南大,气候倾向率是西、北部减少趋势大于东南;气候生产力及其变差系数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其气候倾向率除旬邑地区略有增长外其他地区都为明显减少趋势。(3)假定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别计算当地气候生产力可知,"暖湿型"的气候环境对咸阳农业生产最有利,增产范围为5.89%~11.44%;"冷干型"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最不利,减产范围为6.3%~13.11%,中西部地区作物增产潜力最大,在49%~62%,咸阳目前的气候暖干化趋势对农业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123.
东北地区农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6~2011年东北地区6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5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的增温线性倾向率为0.320℃/10年,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2.11 mm/10年,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气候生产力以61.84 kg/(hm2.10年)的速率在增加。(2)东北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气候倾向率整体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农作物气候生产力除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增加趋势。(3)假定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分别计算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暖湿型"的气候环境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最为有利,其增产范围为6.44%~17.19%,"冷干型"的气候环境最为不利,其减产范围为7.43%~26.92%,目前东北地区的暖干化趋势在短期内对该区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长期将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4.
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特征及雪灾趋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北疆阿勒泰地区的气象数据,对研究区大冬季的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3℃/10a的速率呈增温趋势,与此同时降雪量也以126.4mm/10a的速度呈上升趋势。2)通过可公度法判断出2012a及2013a发生下一次中-重度雪灾的信号较强。并采用蝴蝶结构图法及可公度结构系法对雪灾发生年份进行了验证。3)太阳黑子及ENSO事件对雪灾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以吉良的热量指数(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为指标,以10a为尺度研究1961-2010年秦岭南北3条主要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秦岭南北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秦岭南北1961-2010年整体上纬向生态地理界线向高纬移动;经向生态地理界线受秦岭山脉东-西走向对季风所输送水汽的阻挡作用呈现南移,而非东西移动,但阶段性上表现波动性移动。秦岭南北生态地理区域界线从整体上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和阶段性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都很好响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6.
根据银川市特殊的生态背景,在调查分析和统计计算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敏感度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敏感度进行评价,并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银川市生态敏感度分区图。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市所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的生态敏感程度分别为重度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叠加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各区内又存在生态敏感程度与整体生态敏感程度不同的小区域。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分析关中中部典型地区-咸阳近十年来的典型井的地下水逐月数据,采用平均值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发现咸阳近十年来降水呈缓慢增加的趋势,而气温则是在1998年后比较稳定而有降低的趋势,说明关中中部气候有湿润的迹象。分别研究咸阳市不同地貌区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发现渭河阶地区地下水在十年中呈明显的线型下降趋势,降水对它的影响并不明显;黄土台原区地下水位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水位的下降与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但在降水突变年,地下水位的变化具有滞后性,一般在下一年才体现出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下水位在2003年以前下降斜率很大,明显大于降水的下降斜率,2003年后水位有所回升,但2006年又开始下降。地下水下降导致本区出现多处漏斗区;产生了11处地裂缝;并且地下水硬度与矿化度明显升高,水质变坏。分析认为人为因素是本区地下水下降的主导因素,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8.
增暖背景下华北平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1961-2010年华北平原53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统计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频次和强度,重点分析华北平原近50 a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气候暖化背景下,近50 a华北平原极端降水事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在空间格局上,极端总降水量、发生频率和强度空间格局具有一致性;(3)华北平原极端降水呈现下降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及山东省东南沿海一带,而河南省大部呈上升趋势;(4)从时间上看各指标均呈波动变化,20世纪60年代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且90年代中后期波动变化剧烈,并开始呈现上升趋势.除极端降水强度外,极端总降水量及频次均发生了突变,时间在1965年左右.  相似文献   
129.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58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年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数据,应用Kriging空间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11年黄土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且除年最低气温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者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91、1998、1982年.(2)近52a来,该区年平均气温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气候倾向率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增温突变年份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迟;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在东北、西南部最小,中部较高,气候倾向率在西部、东北部最大,南部最小;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升高,气候倾向率北部大于南部,突变年份自西向东逐渐变早.(3)近52a来,该区经历了明显的由冷变暖的增温过程且年极端最低温度的升高对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最大,研究区极端气温的升高加剧了气温的极端化发展.研究结果对了解极端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0.
关中平原东、中、西部气候干旱化程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四市的 38个气象站点的 1 95 7- 2 0 0 0年降水量的测量纪录 ,将关中地区东、中、西三个部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降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关中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夏季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 ,秋季降水量以每年 1 .5mm的较大幅度减少 ,对关中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特别是秋季降水变化以 1 987年为界 ,1 987年以前变化很极端 ,1 987年以后变化趋于缓和 ,并且少雨年越来越多。关中地区在未来几年干旱化明显 ,其中关中西部对关中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而关中中部和东部地区大陆性气候有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