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58篇
  3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比较了保护性耕作与常规翻耕处理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比常规翻耕处理有所增加,整个生长季表现为:秸秆覆盖>留茬>常规翻耕;0-40 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水量逐渐增加,其中留茬处理较常规翻耕处理增加11.8 g/kg,秸秆覆盖较常规翻耕处理增加23.2 g/kg。地温的变化规律表现为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保护性耕作各土层地温均低于常规翻耕处理,即常规翻耕>留茬>秸秆覆盖;0-20cm耕作层内,播种时留茬处理土壤温度比常规翻耕处理低0.5℃,秸秆覆盖处理比常规翻耕处理低6.6 ℃;出苗时,留茬处理的土壤温度较常规翻耕处理低0.8℃,秸秆覆盖处理较常规翻耕处理低413℃;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地温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保护性耕作土层的含水量增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早春地温低则不利于出苗,易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两者有一定的补偿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克服其早春地温低回升慢的缺点。  相似文献   
42.
为探讨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黑土、潮土和红土对来自天津的小麦品种津强8号和来自埃及的Egypt New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及籽粒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千粒重表现为黑土的高于潮土,但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红土;相同类型土壤条件下,两个品种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种植于红土的小麦籽粒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及谷蛋白含量均高于黑土和潮土;而总蛋白及其组分的产量表现为黑土潮土红土,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黑土条件下小麦被测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均高于潮土和红土。  相似文献   
43.
为探明干旱处理与氮磷肥合用后小麦产量和养分积累及分配的变化,在盆栽条件下,以中麦8为试材,在设置3个氮磷肥施用量的基础上,每施肥处理下于开花期再利用称重法设置水分适宜(W1,SRWC=75%)、轻度亏水(W2,SRWC=60%)和重度亏水(W3,SRWC=45%)3个土壤水分水平,研究了肥水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养分积累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花后土壤水分适宜相比,花后轻度亏水与重度亏水产量分别降低9.73%和15.55%,籽粒氮素积累量降低了3.41%和13.64%,醇溶蛋白含量降低了0.1%和1.1%,穗粒数、千粒重、籽粒磷素积累量、养分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清蛋白含量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磷素利用效率、球蛋白含量及谷/醇比呈相反的趋势变化,其中,磷素利用效率以W3最高,达81.76 g·g~(-1),显著高于W1和W2。增施氮磷肥,穗数、千粒重降低,籽粒养分积累量及其蛋白质组分含量增加,但养分利用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降低,其中,与F1(N 120kg·hm~(-2),P_2O_596 kg·hm~(-2))相比,F2(N 180 kg·hm~(-2),P_2O_5144 kg·hm~(-2))和F3(N 240 kg·hm~(-2),P_2O_5192 kg·hm~(-2))产量分别降低了7.23%和7.69%。土壤适度亏水,增施氮磷肥降低了产量、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及养分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谷/醇比提高;土壤重度亏水,增施氮磷肥降低了磷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清蛋白含量及谷/醇比,提高了产量、籽粒磷素分配比例及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本研究结果为小麦产量和品质领域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
不同水氮处理对济麦20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水氮处理时小麦品质的影响,在防雨棚肥水控制池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强筋小麦济麦20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开花水和灌浆水的影响最为显著.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除谷蛋白外均对灌水反应敏感,对氮肥反应迟钝;增施氮肥有利于谷蛋白、贮藏蛋白含量的提高;面粉加工品质指标除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外均对灌水反应敏感,增施氮肥有利于吸水率的提高以及面包体积的减小.总蛋白、醇溶蛋白、贮藏蛋白含量均与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贮藏蛋白含量与形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总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与面包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减少灌水次数,适量施用氮肥有利于小麦品质的综合提高.  相似文献   
45.
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不同筋型小麦高产种植筛选适宜的播期,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播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的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尽相同。适期播种(10月7日)有利于改善济麦20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而早播(9月30日)有利于改善中麦8号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灌浆进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来看,济麦20以10月7日播种最优,而中麦8号以9月30日播种最优。  相似文献   
46.
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以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肥料运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仅比施225 kg的处理增产3.1%,因此,中产条件下施用氮素以22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施氮处理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可溶性蛋白)影响小,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贮藏蛋白)影响大。施氮可显著提高贮藏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进而改善加工品质。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与对照相比,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延伸性等重要烘焙品质指标均有改善。但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有些品种的某些指标差别较大,但其面包体积和评分接近。  相似文献   
47.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圃场试验田进行裂区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施氮水平(150、210和270kg·hm-2)和两个行距水平(12和20cm),比较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行距组合下旱茬强、中筋小麦群体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施氮量,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群体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均显著升高。两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提升。随施氮量的增加,中麦8号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而济麦20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在210kg·hm-2施氮量下,增大行距后,济麦20和中麦8号各主要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升高。在中高氮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综合来看,旱茬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分别在21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和27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48.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我国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气候变化造成太阳总辐射量的下降,筛选出合适的耐阴小麦品种和建立健全林下种植小麦的配套栽培技术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总结了遮阴对小麦生理特性和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适合遮阴条件种植的小麦品种应具有的生理特征和采取的栽培措施,指出遮阴处理后优选小麦叶片能维持较高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抗氧化酶活性(清除O2?和OH.活性氧自由基)等生理特征,以及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施以垄作和合理氮肥运筹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展望了小麦良种良法配套在林木、果树和小麦复合种植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不同土壤条件下追施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类型和追施硼肥为调控因素,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供试土壤分别为黑土、潮土及红土,供试小麦品种为来自埃及的春小麦品种Egypt New。结果表明: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子粒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条件下的小麦;黑土条件下小麦的蛋白质及其组分产量最高,潮土次之,红土最低,差异显著;拔节期追施硼肥显著提高了子粒产量。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以黑土和拔节期追施硼肥处理的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0.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以3个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C1)、师栾02-1(C2)、石优20(C3)和1个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C4)为试验材料,设置0、180、210、240、270kg/hm 2 5个氮肥处理,分别用N0、N180、N210、N240、N270表示。结果表明:N240处理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叶面积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均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但与N27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光合生理、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施氮量240kg/hm 2是充分发挥不同冬小麦品种植株光合性能及产量潜力的适宜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