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77篇
综合类   14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辅以拮抗菌的有机肥对辣椒疫病生防效果的作用 ,并研究了有机肥施用对拮抗微生物在辣椒根际定殖以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 ,与对照相比 ,可降低发病率 35 % ,辅以拮抗微生物的有机肥与直接使用拮抗菌相比 ,前期效果不如后者 ,但后期发病率明显降低 ,同时使拮抗微生物在辣椒根际定殖数量提高了 14 3倍  相似文献   
52.
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C/N对稻秸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不同C/N对稻秸厌氧发酵前后氮素转化的影响,实验设置初始C/N分别为15∶1(T1),25∶1(T2),35∶1(T3)和45∶1(T4)4个处理.结果表明,C/N对稻秸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较大,C/N太高发酵初期会出现酸化现象,以C/N 25∶1的产气效果最好,TS产气量为286.82 mL.g-1;不同C/N对甲烷含量的影响不大,各处理平均甲烷含量均在55%左右;厌氧发酵后,稻秸中有机物被大量分解,VS,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大幅降低,纤维素结晶区受到较大破坏,木质素相对被浓缩,FTIR和XRD的结果与常规分析的结果一致;厌氧发酵过程中,氮素的损失较大,T1,T2,T3和T4的氮素损失率分别为43.97%,42.94%,33.71%和32.34%;氮素主要流向沼液中,但随着初始C/N从15∶1提高到45∶1,保留在沼渣中氮素的比例从29.77%增加到42.86%;厌氧发酵后厌氧系统中氮素以铵态氮和有机氮为主,随着C/N增加,总氮中铵态氮的比重降低,有机氮的比重增加,硝态氮无论是在沼渣还是沼液中含量均不高。  相似文献   
53.
采样分析了宜兴市兴望农牧沼电示范工程1个月的运行数据,结果表明,CODC r去除率平均大于85%,BOD5去除率在93.1%以上;进水样TN、TP分别为730~1 550 mg/L、87~197 mg/L,出水样TN、TP分别为502~620 mg/L、53~98 mg/L,容积产量约为0.25 m3/m3,月产沼气约7 500 m3,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54.
太湖地区规模奶牛场粪尿年产生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估算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产污与排污量,采用源强估算法监测与估算奶牛场的泌乳牛和育成牛4个季节的粪尿产生量,同时监测了奶牛饲料氮磷摄入量与奶牛在运动场的粪尿产生量。结果表明:①每头泌乳牛日平均排泄粪便32.03 kg、尿20.93 kg,育成牛日平均排泄粪便13.58 kg、尿7.60 kg;泌乳牛日平均氮、磷产生量分别为274.23 g和95.93 g,育成牛每日氮、磷产生量分别为54.15 g和18.05 g,泌乳牛排泄量明显大于育成牛。②泌乳牛磷摄入量与磷排泄量呈线性相关(P0.05),r=0.935 9;氮排泄量与饲料氮摄入量相关性不显著。③奶牛夏季在运动场上粪尿产生量占粪尿总产生量的30%左右,冬季占10%左右。  相似文献   
55.
采用稀释涂平板法,从辣椒、黄瓜、豇豆及番茄植株体内分离到内生芽孢细菌187株,其中拮抗菌28株。室内平板对峙培养显示,5个菌株ha-1 a、ha-15、ha-21、X9、X10对生产上常见的10种病原真菌和2种病原细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通过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及平板-抑菌圈法,测定5个菌株分别在5种不同的培养基中抗菌物质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ha-21菌株在5种培养基中都能产生抗菌物质,PN是最适培养基;硫酸铵分离表明ha-21产生的抗菌物质为复合物,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上清液中的抗菌物质经121℃高温处理活性不变,对番茄青枯病仍有强烈的抗生作用。盆栽试验表明:ha-21对黄瓜立枯病的防效为88%,使出苗时间提前3~4 d。  相似文献   
56.
水葫芦去除不同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比较研究了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对4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和去除能力.结果显示,水葫芦在4种富营养化水体中均可正常生长,全年的平均生物量增长率为0.096~0.262 kg/(m2·d),且明显受温度的影响.经过21 d的净化,水葫芦对4种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均表现出良好的净化效果.4种富营养化水体的TN(总氮)、NH+4-N(铵态氨)、IP(总磷)平均浓度分别由初始的206~20.08 mg/L、Q 27~10.98 mg/L和Q 14~1.43 mg/L降至0.27~8.87 mg/L、0.06~0.71 mg/L和0.03~0.47 mg/L.水葫芦对TN的平均去除率随初始TN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对TP的去除率则相反;水葫芦对4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TN、NH+4 -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82%~86.55%、78.15%~93.54%和76.01%~92.53%.水葫芦对TN、NH+4 -N、TP的单位面积负荷去除速率则均随水体初始氮、磷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平均分别为84.69~533.70 mg/(m2·d)、12.94~478.70 mg(m2·d)和5.01~63.06 mg/(m2·d).  相似文献   
57.
池塘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池塘养殖废水的各种综合处理方法,并作了简要比较.结合我国池塘养殖大多规模较小、地域分散、季节性换水和废水排放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发展简易经济的集成式生物加强处理系统是比较可行的废水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58.
采用根癌农杆菌AGL-1介导的方法,对生防青霉Penicillium striatisporum Pst10进行绿/黄色荧光蛋白-遗传霉素抗性双标记,研究标记前后菌株的生长差异以及拮抗性能的变化.以Pst10的新鲜菌丝体为受体,获得12个青霉Pst10的绿色荧光蛋白-遗传霉素抗性(GFP-Gen)双标记菌株,转化率0.24%;获得14个青霉Pst10的黄色荧光蛋白-遗传霉素(YFP-Gen)抗性双标记菌株,转化率0.28%.在所获得的转化子中,部分双标记转化子的生长速度和拮抗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分别筛选获得1株和3株生长速度和拮抗性能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的GFP-Gen和YFP-Gen双标记转化子.  相似文献   
59.
堆肥预处理对稻秸厌氧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堆腐作为秸秆厌氧发酵的预处理技术已广泛使用,但堆腐也会使秸秆中部分有机物损失,了解堆腐损失有机物对秸秆总产气量的影响,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堆腐预处理技术的可行性。该试验在室内中温(35℃)、总固体(TS)质量20%条件下,研究了稻秸堆肥预处理、添加猪粪对稻秸产沼气的影响,分析了堆肥预处理以及厌氧发酵前后稻秸组分的变化,估算了堆肥预处理对稻秸总固体质量产气量的损失。结果表明:稻秸堆肥预处理并不能增加稻秸产气量与甲烷含量,堆肥预处理使稻秸的半纤维素量损失了12%以上,从而降低了稻秸总固体质量产气量。厌氧发酵中稻秸半纤维素降解率最高,对稻秸产气贡献率最大。由此可见,堆肥预处理方式并不能提高稻秸厌氧发酵的产气量。  相似文献   
60.
畜禽养殖场粪便清扫、堆积及处理单元氮损失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畜禽粪便还田利用是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畜禽粪便从出舍到农田施用,其氮素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对其定量估算有利于畜禽粪便处置或资源化过程中的氮素管理.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室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猪粪、牛粪和禽粪在清扫、堆积、高温堆肥、厌氧发酵和沼液贮存这5个单元的氮损失率,估算了畜禽粪便3条主要处理利用途径的氮素实际入田率,分别为:清扫→堆积→还田(29%~80%N,均值为55%N);清扫→堆积→高温好氧堆肥→还田(6%~56%N,均值为31%N);清扫→厌氧发酵→沼液贮存→还田(9%~51%N,均值为30%N).旨在为农田负荷量估算、种养结合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配置、养殖场废弃物污染风险分析及其防治技术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