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林业   30篇
  9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毕波  陈丹 《中国兽医杂志》2001,37(11):41-41
1 发病情况  1 997年 5月 2日 3头分布于不同窝的 1 4日龄仔猪突然死亡。随后在 2 1窝 1 0~ 2 0日龄的 2 78头仔猪中有 2 2 1头相继发病 ,发病率 79.5 % ,其中 1 2窝猪的 1 5 6头仔猪全窝发病 ,急性者数小时内死亡。先后死亡仔猪 78头 ,病死率 35 .3%。发病猪无胎次、品种差异。2 临床症状及剖检 病初突然拉稀 ,随后愈加严重 ,排粪失禁 ,稀薄似水呈喷射状 ,迅速消瘦 ,被毛粗乱 ,眼球凹陷 ,肛门湿润红肿外突 ,精神高度沉郁 ,最后昏迷死亡。病死猪嘴唇、鼻端、四肢末梢、腹股沟等发绀。剖检见外观严重脱水状 ,肛门哆开 ,周围沾有黄色稀粪…  相似文献   
62.
为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V)纤突蛋白,利用Mega7基于PEDV纤突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选择新发流行毒株纤突蛋白基因,以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rVSVMT)为载体,在rVSVMT基因组G和L间插入目的基因,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拯救VSVMT-S△19重组病毒,Western blot和RT-PCR鉴定重组病毒是否成功表达PEDV纤突蛋白,采用一步生长曲线鉴定VSVMT-S△19在Vero细胞中的生长特性,并与弗氏佐剂混合后肌肉注射小鼠探究其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插入rVSVMT的纤突蛋白基因序列PEDV/CHN/SH-2012-5属于PEDV新发流行毒株GⅡ型; RT-PCR分析重组病毒表达纤突蛋白基因无突变; Western blot鉴定显示出PEDV纤突蛋白和VSV病毒特征条带;一步生长曲线表明重组病毒VSVMT-S△19体外复制滴度可达108TCID50/m L,与VSVMT-GFP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小鼠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病毒成功激发PEDV中和抗体产生,与对照PBS接种组差异显著(P<0. 05)。研究表明,利用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rVSVMT)为载体表达GⅡ型PEDV纤突蛋白能有效激发机体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为PEDV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普文试验林场土壤养分状况,通过土壤类型调查和基本理化性质测定,采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表明,普文试验林场土壤为紫色砂岩上发育的赤红壤,土壤pH值总体属于酸性水平且随土层加深酸性减弱。A层SOM含量高,随土层加深呈高—中—低明显变化。N含量水平高,随土层加深含量下降,但仍能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土壤P素十分缺乏,区域内各土层AP大部分处于较缺乏水平,少部分区域极度缺乏。土壤K素较丰富,且随土层加深有升高趋势,可被植物利用的AK仅少部分区域处于丰富水平,大部分处于较缺水平。中量元素中AS基本与同区域农田土壤中含量处于同一水平,EMg含量较低,ECa十分缺乏。微量元素基本与同区域农田土壤中含量处于同一水平或略高。受生物富集过程影响,土壤养分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性”,大部分区域土壤肥力等级为中等肥沃,少数为贫瘠水平,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4.
3个阔叶树种绿化苗木的施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连香树、榉树和枫杨3树种进行尿素、核能素和磷酸二氢钾不同配方追肥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3树种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均十分明显,采用尿素每15d追肥1次,苗木生长正常的安全使用量为每次20g/m^2。以处理B(15d施1次尿素,用量为20g/m^2)和D(15d施1次尿素,用量为10g/m^2,并用核能素10mL/15kg+磷酸二氢钾0.1%混合喷施)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连香树和枫杨以处理D的效果最佳,榉树以处理B的效果最佳。处理D,连香树的苗高、地径和冠幅分别比对照高173.00%,39.26%和48.53%,枫杨的苗高、地径和冠幅分别比对照高50.56%.36.67%和38.40%;榉树处理B的苗高、地径和冠幅分别比对照高46.73%,18.14%和72.22%。  相似文献   
65.
断根对滇润楠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侧根会对滇润楠苗木地上部分的生长产生负影响而有利于促进新根的萌发,其影响与断根的强度有关.采用一次全部切断侧根并在切口喷上生根粉,40天后有新根生出,3个月每株萌发的新根平均达222条、≥5 cm侧根数平均为74.8条、侧根深度28 cm、最长侧根13.6 cm,新根已基本发出完毕,因此3个月后就可以移栽而能保证成活率.  相似文献   
66.
苜蓿褐斑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波  王瑜  袁庆华  高建明 《草地学报》2011,19(4):663-667
选取4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国内外推广品种为材料,通过人工接种试验每个品种筛选苜蓿褐斑病高抗、高感单株各10株,运用ISSR,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标记适用性进行验证,以期筛选准确性高的分子标记,提高试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总体病情指数和抗病性成反比,抗病性大小依次为:赛迪>新疆大叶>中苜一号>龙牧801;且筛选到的高抗、高感单株的抗病性与4个品种的总体抗病性基本相符;适用性高的标记有感病标记ISSR22S450、抗病标记SRAPM3E3R169和ISSR20R750,分子标记检测的符合率在75%~85%之间,可用于苜蓿褐斑病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作。适用性中等的标记有感病标记IS-SR6S640和AFLP38S264,抗病标记AFLP1R206,AFLP16R185和ISSR834R450均在1个品种中显示出差异不显著,仍需在更多品种中验证;适用性差的标记有感病标记ISSR11S750和ISSR22S640,不能作为检测苜蓿褐斑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7.
滇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对滇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定期观测和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期间,随着植被生长量的提高,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孔隙度则随之增加,土壤肥力逐渐提高,说明植被恢复能有效改良土壤并提高土壤肥力,且随着林木生长量的增加,土壤肥力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退耕还林9 a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依次为:云南松+旱冬瓜林>银荆林>川滇桤木林>旱冬瓜林>墨西哥柏林>云南松林,说明由于树种不同导致土壤改良作用差异,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最好,其次是阔叶林,建议在退耕还林和中低产林等工程中多营建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  相似文献   
68.
滇鼠刺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激素、不同处理时间扦插试验,结果表明:NAA、IBA、ABT1号3种激素中ABT1号比较适合滇鼠刺的扦插生根,ABT1号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试验以1 000 mg/L速沾5 s效果最好,80天时生根率91.1%,平均根数18.7条,平均根长6.9 cm,且生根时间短。  相似文献   
69.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方法测定了毒蘑菇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毒蘑菇GD-1菌株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碳源与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硫酸氨,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8℃,最佳pH为5.5。利用该菌株进行对虫体的毒害作用试验发现,菌体和发酵液混合后对黄粉虫幼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70.
滇东南岩溶地区两种地类的水土流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畴岩溶地区坡耕地和封山育林地的水土流失测定结果表明:降雨多少和降雨强度对径流影响较大,一般降雨量多的年份或月份,产生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也较多.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平均每年产生径流170.06 t/hm2,土壤侵蚀模数为162 t/(km2·a).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后,增加了盖度,减少了土地的裸露,植株对降雨有效截留,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径流量比坡耕地减少了37.30%,土壤侵蚀模数为39 t/(km2·a),泥沙的流失量减少75.78%,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封山育林后流失的土壤养分也得到控制,固体养分流失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有机质51.79%、全氮70.82%、全磷38.85%、全钾75.36%、速效氮72.10%、速效磷10.75%、速效钾70.21%,液体养分流失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氮34.55%、磷23.16%、钾61.31%.封山育林由于有植被的保护,枯枝落叶及微生物对土壤的改良和营养补充,使大多数营养成份有所提高,而坡耕地的土壤营养成份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