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60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分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晏娟  沈其荣  尹斌  万新军 《核农学报》2009,23(3):487-491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不同时期标记的15N转运量大小为:拔节孕穗期追肥(N3)>基肥(N1)>分蘖期追肥(N2), 但基肥的氮素转运效率最高, 其他两次追肥氮素转运效率相当;在成熟期,N1、N2、N3处理残留在的稻草中的15N分配比例分别为24.3%、26.7%和30.4%。无论是氮肥基施,还是分蘖期或拔节孕穗期追肥,水稻开花期之前所吸收的15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鞘,再次是茎,开花期后,随着15N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的转移,叶片、茎秆和鞘中的15N分配百分比逐渐下降,籽粒15N的分配百分比逐渐上升。试验结果还显示,基肥15N标记时,分蘖盛期所吸收氮来自肥料最高,为23.1%,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到成熟期仅为10.6%,成熟期吸收的氮来自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追施的氮肥分别为5.9%和12.4%。表明(1)当土壤氮素含量不高时, 基肥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很重要,基肥适量增加可显著增加水稻茎蘖数,对水稻群体质量建成有决定作用;(2)拔节孕穗肥可显著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和充实,增加拔节孕穗期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3)分蘖期追肥氮素损失较大,水稻吸收较少,可以适量增加水稻基肥而不施分蘖肥,或在水稻分蘖后期水稻生物量较大时适量施肥以促进水稻吸收。  相似文献   
92.
控释掺混氮肥对稻麦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小麦-水稻轮作盆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包括不施氮CK,掺混控释氮肥0、10%、20%、40%、80%、100%,依次记为CK、T1、T2、T3、T4、T5、T6,分析不同处理下稻麦季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动态变化,探讨控释掺混尿素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季拔节至成熟期,T4处理较单施尿素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细菌、放线菌数量30.22%~44.12%(小麦季)和13.98%~66.96%(水稻季),真菌数量以掺混20%~80%控释氮肥处理较高。稻、麦分蘖期,土壤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均以T1处理最高,拔节期后氨化、硝化细菌以掺混40%及以上控氮比处理最高,反硝化细菌数量则以掺混80%及以上控氮比处理最大。拔节至成熟期,掺混40%及以上控释氮肥处理可提高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尤以T4处理最高。细菌、真菌数量与小麦季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但水稻季无显著相关,土壤氨化、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适当掺混控释氮肥(20%~80%控释氮肥处理)在水稻、小麦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有效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氮转化细菌数量,增强了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从而改善了土壤生物学特性,促进了土壤养分释放,其中以掺混40%控释氮肥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93.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98.2%和70.1%。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磷、钾的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同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4.
玉米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使人非常感兴趣,其原因不仅是由于玉米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由于在其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变异,对于玉米的起源争进化途径的理解有助于育种工作者把握其进化趋势,更有成效地从事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95.
介绍天然驱避剂与合成驱避剂的研究进展,天然驱避剂主要源白植物的精油,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环保等特点,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驱避活性成分的筛选上.化学合成驱避剂驱避效果较好,但毒副作用、环保性均较天然驱避荆差.对蚊虫驱避剂的剂型研究作了全面的介绍,新剂型对提高药效和人体安全都有很好的功效,缓释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制剂技术.  相似文献   
96.
铁文霞  贺发云  田玉华  尹斌  朱兆良 《土壤》2010,42(2):319-322
利用25年定位试验获得的具有不同肥力的水稻土,进行藻类生长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的条件下,在不同肥力的水稻土上,藻类生长的生物量,以叶绿素a含量表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长期施用NPK+OM处理的水稻土上,藻类的生长状况最好,其藻类平均叶绿素含量为1.08 μg/g,而在长期不施肥的对照水稻土上,藻类的生长状况最差,其藻类平均叶绿素含量仅为0.12 μg/g。试验显示,藻类的生物量与所试土壤的碱解N、速效P与全P等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为稻田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等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7.
晏娟  沈其荣  尹斌 《土壤学报》2010,47(1):107-114
田间条件下,以当地水稻品种武运粳15(WJ15)为对照,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在不同施氮水平(0、100、150、200和250 kg hm-2)下的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促进水稻各生育期地上部氮素的累积,水稻从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植株氮素累积量最大,占总生育期的32.7%~41.6%。当施氮量从0增加至250 kg hm-2,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转运量的从72.0上升至104kg hm-2,氮素转运率从66.2%下降至51.3%;而WJ15的氮素转运量从57.0上升至96.5 kg hm-2,氮素转运率也从57.1%下降至46.8%。籽粒中的氮素65.3%~87.6%来自营养器官的转运,仅12.4%~34.7%是后期从土壤吸收所得。由于较高的收获指数(HI)和氮收获指数(NHI),水稻种质4007的平均氮肥表观回收率(REN)和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较品种WJ15高出24.5%和95.6%。本试验结果还显示4007和WJ15的适宜施氮量分别是150 kg hm-2和200 kg hm-2,此时,水稻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8.
阔草除EC防除稻田杂草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6%阔草除EC防除稻田杂草雨久花、鸭舌草、野慈姑、泽泻、萤蔺、扁秆草等,用药量为2250ml/hm2,施药期为插秧后25d(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株高10~15cm),施药前1d排水,对水450kg/hm2喷雾,防除效果稳定在90%以上。如田间后期有高龄稗草需同时防治,可加二氯喹啉酸(快杀稗)一起喷雾,即可达到一次用药全田无杂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
配施有机肥减少太湖地区稻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敏  姚元林  曾科  李冰洋  田玉华  尹斌 《土壤》2020,52(4):766-77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两种无机氮肥梯度,研究配施有机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季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并从水/土NO_3~-–N迁移研究其对土壤NO_3~-–N淋失的影响机制。设置的处理有:对照(CK)、常规施氮(CT)、减氮施肥(RT)、常规施氮下配施有机肥(CT+M)、减氮施肥下配施有机肥(RT+M)。结果发现:①除去2015年的CT处理,两年里30 cm处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无机肥处理之间的土壤NO_3~-–N淋失均没有显著差异;80 cm处,CT+M处理的NO_3~-–N淋失较CT处理减少41%,RT+M处理较RT处理减少12%。②无机肥处理的田面水NO_3~-–N和土壤淋溶水NO_3~-–N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但是有机肥的参与会削弱二者之间的相关性。③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CT+M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CT处理提高6.7%。0~20 cm土层,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NO_3~-–N含量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而20~40 cm土层,二者之间的土壤NO_3~-–N含量差异很小。这表明配施有机肥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表层对NO_3~-–N的吸附固持,从而抑制土壤NO_3~-–N的向下迁移,而不是通过减少田面水NO_3~-–N浓度来实现的。此外,配施有机肥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水稻产量,促进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这也是稻田土壤NO_3~-–N淋失减少的一个原因。研究结果为减少农田土壤NO_3~-–N淋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藻类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启明  铁文霞  尹斌  贺发云  朱兆良 《土壤》2006,38(6):814-819
本文在总结已有稻田藻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温室盆栽试验的初步结果,阐述了藻类对稻田氨挥发损失过程的影响,及其在稻田土壤N素转化、供应与调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减少N素氨挥发损失和合理利用稻田藻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