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60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南京郊区大白菜生长期氮素的供应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发云  尹斌  曹兵  蔡贵信 《土壤》2006,38(6):692-697
在南京郊区露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秋季大白菜生长期的土壤N素供应、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和肥料N素损失。结果表明,在大白菜整个生育期,耕层土壤供N量为50.7kg/hm2,占土壤全N量的1.07%。作物收获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和N素含量随施N量的提高而升高,施用N肥显著增加了大白菜的生物量,提高幅度高达3~4倍。植株吸收N量70%以上来源于肥料N。在本试验条件下,尿素N肥表观利用率为26%~35%,土壤NO3--N含量随N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主要累积在0~40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62.
高温逆境下嫁接辣椒耐热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野生辣椒威壮贝尔为砧木,辣椒品种科椒二号为接穗进行嫁接,研究了嫁接和自根辣椒对夏季温室中高温的抵御能力,为设施辣椒耐热栽培及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温对辣椒叶片各项指标影响比亚高温明显;不论是在高温还是亚高温条件下,嫁接辣椒叶片的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明显高于自根苗,而嫁接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低于自根苗。明确嫁接能显著提高辣椒的抗热性。  相似文献   
63.
张敬昇  李冰  王昌全  罗晶  梁靖越  何杰  向毫  尹斌  陈剑科 《土壤》2017,49(3):505-511
2014—2015连续两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尿素、控释氮肥、控释掺混尿素对耕层土壤无机氮、油菜生长性状和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控释氮肥在油菜生产中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较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各控释氮肥处理促进了油菜全生育期氮素供应,有效提高了油菜生育中后期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对油菜主花序长有一定改善作用,且控释掺混处理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分别显著增长油菜总角果8.98%、6.76%(2014年)和13.80%、9.43%(2015年)。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控释掺混尿素处理及控释氮肥处理显著增产13.06%~16.70%,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3.34%~53.7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3.12%~16.72%,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5.60%~35.56%,土壤氮依存率降低10.99%~19.83%,净利润提高12.83%~25.31%,且以控释掺混尿素处理效果最优。综上,控释掺混尿素处理养分释放适宜,增产增收效果最佳,40%控释氮肥+60%尿素处理推广应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4.
基于不同监测方法的太湖地区水稻穗肥期氨排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玉华  曾科  姚元林  尹斌 《土壤学报》2019,56(3):693-702
稻田追肥撒施氮肥易引起氨挥发损失,水稻穗肥撒施后稻田生态系统的氨排放仍未明确。在太湖地区水稻穗肥施用后同步采用微气象学法(IHF)、密闭室抽气法和通气法对稻田氨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监测的稻田氨排放动态变化特征一致,施肥后第2天达峰值,至第5天不再有明显排放,田面水NH_4~+-N浓度与氨排放变化规律一致;IHF法监测稻田冠层上方氨排放量为5.45kg·hm~(-2)(以N计,下同),占施氮量的6.73%;密闭室抽气法监测稻田土-水表面氨排量为17.4kg·hm~(-2),占施氮量的21.5%,土-水表面氨排放与气温直线相关,适宜抽气时间为8:00~9:00和16:00~17:00,密闭室抽气法测定的为土-水表面氨排放潜力,未考虑冠层对挥发氨的捕获,导致穗肥期氨排放高估,该法适宜比较不同处理的氨排放潜力,今后需统一抽气室规格和抽气量;通气法监测土-水表面氨排放结果低于密闭室抽气法。评价稻田穗肥氨排放应以IHF法监测的冠层上方的排放量为准。  相似文献   
65.
基于不同监测方法的太湖地区稻田基蘖肥期氨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田玉华  曾科  尹斌 《土壤学报》2019,56(5):1180-1189
稻田施用化学氮肥易产生氨挥发损失,目前我国稻田氨排放研究尚缺乏不同监测方法的同步对比研究,这影响到对稻田氨排放的科学评价以及稻田氮肥的合理施用。在太湖地区水稻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同时采用微气象学法(IHF)、密闭室抽气法和通气法对稻田氨排放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种方法监测的氨排放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基肥施用后峰值出现在施肥后第3~4天,分蘖肥施用后峰值出现在施肥后第2天,两次施肥后氨排放持续时间均为1周左右。基肥施用后采用微气象学法、密闭室抽气法和通气法监测的氨排放峰值分别为8.8、11.3和3.2kg·hm~(-2)·d~(-1)(以N计,下同),氨排放量分别为34.6、38.2和12.9kg·hm~(-2),占基肥施氮量的32.0%、35.4%和11.9%;分蘖肥施用后三种方法监测的峰值分别为12.5、7.7和5.3kg·hm~(-2)·d~(-1),氨排放量分别为26.7、16.8和11.8kg·hm~(-2),占分蘖肥施氮量的33.0%、20.7%和14.6%。三种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综合基肥和分蘖肥期氨排放总量,密闭室抽气法与微气象学法结果接近,通气法低估了氨排放量。密闭室抽气法可用于监测稻田基蘖肥施用后的氨排放,须保证监测期间的换气次数及抽气流量,并确保施肥后试验区田埂保水保肥。  相似文献   
66.
控释掺混氮肥对稻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控释掺混氮肥施用对稻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不同控氮比掺混肥对各生育期稻麦作物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器官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尿素(U100)处理,添加20%比例以上控释氮肥处理在生育中后期均可显著提高稻麦作物株高、干物质量及生长速率,小麦与水稻分别增产6%~14%与7%~11%。其中,40%控释氮肥掺混60%尿素(CRU40U60)处理在促进稻麦作物农艺性状及生长速率方面效果均优。CRU40U60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穗长,小麦产量最高,较U100处理增产14%,较全量控释氮肥(CRU100)处理增产8%;CRU40U60处理也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与穗粒数,水稻产量最高,较U100处理增产11%,较CRU100处理增产4%。本试验条件下,40%控释氮肥掺混60%尿素(CRU40U60)处理掺混比例适中,一次性基施还可降低劳动投入,农民易于接受。因此,推荐40%控释氮肥掺混60%尿素处理为促进稻麦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适宜掺混比例。  相似文献   
67.
圆叶福禄桐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培养基对圆叶福禄桐进行繁殖,结果表明:圆叶福禄桐半木质化的侧枝或顶芽经消毒处理后接种到MS+6-BA2.0mg/L+NAA 0.2mg/L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侧芽;在MS+6-BA 1.0mg/L+NAA 0.2mg/L+Na2S2O3 150mg/L培养基中继代培养,扩增倍数(MR值)约2.5;再在MS+6-BA0.3mg/L+NAA0.1mg/L+Na2S2O3150mg/L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前增殖培养后,将高3cm以上的不定芽接种到培养基1/2MS+IBA0.5mg/L,30d左右生根率达97%以上;炼苗30d后移栽,成活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研究尿素、氯化铵以及二者混合高塔造粒而成的含氯脲铵氮肥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氨挥发损失、土壤氯残留和耕层土壤 pH 的影响,为新型含氯氮肥的推广,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两年稻麦轮作季的田间小区试验,在当地适宜施氮量条件下,以 CK (不施氮) 和施用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了两种含氯氮肥的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集作物收获后 0—20 cm、20—40 cm 土壤样品,采用硫氰酸汞比色法测定土壤氯残留;施肥后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稀硫酸吸收法测定氨挥发通量。【结果】尿素、氯化铵和含氯脲铵处理对稻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与尿素相比含氯脲铵对稻麦有增产的趋势,而氯化铵对小麦有减产趋势。与尿素相比施用含氯脲铵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7.0% (P < 0.05)。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稻季,与施用尿素相比单施氯化铵使麦季氨挥发降低 26.3% (1.39 kg/hm2),而使稻季氨挥发增加 10.4% (2.67 kg/hm2);含氯脲铵使麦季和稻季的氨挥发分别降低 5.2% (0.55 kg/hm2) 和 12.9% (6.16 kg/hm2)。施用含氯氮肥土壤氯残留表现为稻季显著增加,而麦季则显著降低的趋势,收获期耕层土壤 (0—20 cm) 氯离子含量最高不超过 160 mg/kg,低于水稻和小麦的耐氯临界值。经过两个稻麦轮作循环后,施用氯化铵土壤 pH 比尿素下降 0.88 个单位,而施含氯脲铵土壤 pH 与尿素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含氯脲铵氮肥与两种单质肥料相比有一定优势,为氨挥发减排和氯化铵施用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7  
邓美华  尹斌  张绍林  朱兆良  石孝均 《土壤》2006,38(3):263-269
采用密闭室法研究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不同施N量和施N方式对水稻和小麦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能明显降低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氨挥发损失,在整个稻麦轮作体系中,优化和习惯的氨挥发损失占N肥施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05%±1.37%和9.81%±0.38%。稻季与麦季的氨挥发损失差异显著。稻季氨挥发损失量与N肥施用量呈乘幂关系上升,麦季则呈正的线性关系。水稻施肥后氨挥发持续的时间短,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以内,麦季持续时间较长,在施肥后10天左右。稻季和麦季的基肥阶段是主要的氨挥发时期,占各自氨挥发损失N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70.
付月君  王昌全  李冰  尹斌  张敬昇 《土壤》2016,48(4):648-652
为探讨控释氮肥与尿素配合一次性基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控释氮肥(CRNF)与尿素(UR)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以及氮肥表观、农学和生理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10%~80% CRNF较常规施氮(T1)处理,分别提高水稻籽粒干物质量和产量3.7%~13.9%和1.4%~13.4%;较全量施用CRNF(T6)处理,提高水稻籽粒干物质和产量6.3%~16.7%、2.8%~16.6%。一次性基施40%CRNF +60%UR(T4)较一次性基施全量CRNF显著提高水稻籽粒吸氮量24.2%,差异显著(P<0.05),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也处于较高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一次性基施40%CRNF +60%UR既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又减少了劳动投入,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