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镇椒八号杂交一代辣椒品种,中早熟,粗牛角形,果长15~20 cm,横径4.4 cm,果面光滑,单果重60~95 g,果绿色,开展度60 cm×55 cm,不易早衰,味微辣,抗病毒病、炭疽病,抗寒能力强,早期产量高,667 m2产量4 500~5 000kg,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春露地种植,也可用于保护地秋延后栽培.  相似文献   
22.
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黑土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2 a长期定位实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黑土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促使土壤肥力发生不同的变化,裸地生态系统由于无有机质输入和无植被保护,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草地植被覆盖使黑土全碳、全氮、碱解氮含量逐年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施肥管理能减缓土壤肥力降低,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养分库,提高土壤肥力。不同覆盖特定的因子影响特殊的土壤酶活性。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碳、氮、磷含量)的影响。黑土自然植被恢复和农田土壤有机-无机肥配施是保持和增加黑土有机C,N库稳定性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3.
24.
对豇豆采用两种人工杂交授粉方法,结合花序柄长短及不同授粉时间进行授粉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选用长花序柄露出柱头法在开花前2天授粉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5.
用贝思特茄果专用有机肥作基肥,以适量复合肥 尿素进行追施对辣椒增产效果明显,其获得的纯收入及总产量为各处理最高。该处理(BEST2)前期产量较对照CK1增加80%,总产量较对照CK1增加21.55%,纯收入较处理CK1增加19639元/hm2,产量增加10.11t/hm2。施用贝思特茄果专用有机肥对增强辣椒对病毒病、炭疽病的抵抗力亦有显著的效果,对降低辣椒果实硝酸盐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为查明贵州省惠水县某养殖场鸡发病死亡的原因,对送检鸡进行剖检和病理学观察,并应用qRT-PCR方法对病原核酸进行检测。结果:病(死)鸡肝脏肿大,有明显粟粒状细胞瘤增生,均匀分布于肝实质中,呈灰白色;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大量圆形嗜酸性颗粒的髓细胞样瘤细胞和广泛的肝细胞空泡变性;病原核酸检测显示禽白血病病毒阳性,确诊为禽白血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7.
简述了种子形态鉴定法、田间种植鉴定、DNA诊断技术和同功酶电泳鉴定等4种鉴定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对辣椒黄绿苗突变体的隐性叶色标记特性及其叶色标记技术在纯度鉴定、保持亲本纯度、提高杂交种子纯度和田间杂种纯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陈欣  韩晓增  宋春  梁尧  丁雪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292-3294,3333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后黑土供磷能力、磷素形态的变化。[方法]利用采自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地的无肥(CK)、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M)3个施肥处理黑土进行生物耗竭盆栽试验,并用Hedley方法对土壤磷素形态进行研究。[结果]与长期不施肥处理相比,施化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均能明显增加土壤各形态磷素;与无肥处理土壤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与化肥处理土壤植株的生物量增幅分别为31.72%和54.65%;植株吸磷量分别是CK和NP处理土壤的2.1和1.7倍;长期施用有机肥的黑土经过2批油菜耗竭后,Resin-P只减少了0.85%,远小于Resin-P在无肥处理土壤和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的减少量。[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黑土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活性磷含量较高的水平,进而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及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29.
“镇豇 1号”是镇江市蔬菜研究所利用“之豇”变异株系 ,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丰产、抗病新品种。 2 0 0 1~ 2 0 0 2年参加江苏省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2 0 0 3年 5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定名。1 特征特性镇豇 1号为早熟豇豆品种 ,4~ 5月份  相似文献   
30.
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氮肥的投入量, 发挥氮肥的增产效益, 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氮量和施肥距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 探讨了减氮36% (RN36%)、减氮18% (RN18%)和习惯施氮(CN) 3种施氮水平和距离窄行玉米0 cm (D1)、15 cm (D2)、30 cm (D3)、45 cm (D4) 4种施肥距离对作物产量和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习惯施氮相比, 减氮18%处理的玉米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2.65%、18.75%和15.90%, 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了9.79%和10.76%; 玉米、大豆产量及系统周年产量提高了4.95%、7.07%和5.35%; 各施肥距离间, 以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的施肥效果最佳。减氮18%时, D2处理下玉米的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穗粒数及百粒重比玉米常规穴施(D1)处理分别提高了10.32%、10.92%、9.08%和4.75%; 玉米、大豆产量和系统总产最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 减氮18%和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施肥有利于增加玉米花后干物质的积累, 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 增大灌浆速率, 增加百粒重和穗粒数, 提高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 以实现系统周年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