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61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黑龙江省巴彦县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定量测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其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往往在政府决策及耕地流转交易中被忽视,导致大量耕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及低效利用。全面显化耕地资源价值,有利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巴彦县为例,在界定耕地资源价值内涵基础上,借鉴资源经济学的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及成果参照法等研究方法,对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巴彦县耕地资源每年提供的功能价值高达672 415.79元/hm2,其中,经济价值为67 661.78元/hm2,社会价值为573 852.33元/hm2,生态价值为30 901.68元/hm2,耕地资源总价值是显化的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的9.94倍;(2)巴彦县耕地资源价值以社会价值为主,占其总价值的85.34%,而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分别占其总价值的10.06%和4.60%,其中,耕地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功能上,占其社会价值的67.52%。合理确定巴彦县耕地资源的真实价值,对维护市场等价交换交易,激励农民自觉经营生产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2.
基于“质量-产出-效率”的辽宁省耕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耕地利用分区是引导区域耕地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保证区片空间的连通是增强耕地利用分区管理可实施性的关键。以辽宁省为研究区,采用两维图论聚类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耕地利用"质量-产出-效率"的分区指标进行耕地利用综合分区,并探究各分区耕地利用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县(市)耕地自然质量、产出水平和利用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中部和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和南部,西部地区耕地利用状况参差不齐;2)将辽宁省划分为辽西粮食生产及生态保护区、辽中耕地综合开发先导区、辽东水田及特色农业种植区、辽南耕地效率及产能挖掘区和辽中南耕地利用转型升级区5个耕地利用区;3)两维图论聚类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分区方法有效保证了耕地利用分区相邻单元空间上的连通性和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对于耕地利用分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有利于耕地利用分区的统一管理和实施,对综合引导区域耕地利用方向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阐明与分析,提出了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东部与西部、农村与城市在信息交换与利用层面上的同步对等途径,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基础上,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4.
耕地资源安全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选取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松嫩高平原黑土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从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共4个方面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巴彦县2000—2009年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并采用SPSS软件对耕地资源安全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引入Cubic曲线,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耕地资源安全变化模型,对研究区耕地资源安全值及其驱动力进行结果验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巴彦县耕地资源安全状态存在一定差异。2000年研究区耕地资源安全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01—2003年处于极不安全等级;2004—2005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06年处于稍不安全等级;2007—2009年处于相对安全等级。研究期间耕地资源安全级别转换呈先负向后正向发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自然干扰力和生态质量影响力是促使巴彦县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驱动力。巴彦县耕地资源安全与3类驱动力表现出非常显著的Cubic曲线关系,说明构建的耕地资源安全变化模型符合研究区实际。  相似文献   
75.
作物种植是耕地最直接的利用方式。基于粮食作物种植视角研究耕地利用问题,是耕地利用领域研究的进一步细化,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该研究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地域为研究区,基于主要粮食作物大豆、玉米和水稻的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以乡镇为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阐明2016—2019年研究区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空间分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大豆与玉米的耕地种植面积出现明显"剪刀差"变化特征,水稻的耕地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2)研究区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动态格局,种植大豆和玉米的耕地利用重心位于研究区的中东部地区,分别向东偏南和西偏南方向迁移。3)研究区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强的正负空间关联性,正相关类型聚集性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一致性;负相关类型无明显聚集区域,面积较小,且零星分布。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实施阶段研究区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区域空间布局分化和耕地种植结构的空间关系,为区域种植结构调整及保障粮食结构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以短枝型苹果首红为试材,以不同的离体脱水时间为处理,测定了1年生枝条不同芽位的芽体和不同枝段组织相对含水量、细胞透性、超过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同工酶特性、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离体脱水时间的加长,各芽体和枝段组织相对含水量均出现明显下降,且不同芽体间和不同枝段间组织相对含水量及其下降幅度不同;细胞透性在离体脱水过程有一个极显著上升,其与组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枝=-0.9441,R芽=-0.9027;其变化规律呈logistic曲线变化态,配合方程为Y=K/(1-ae-bx),拐点脱水时间值的变化在不同芽体和不同枝段间具有一定差异;随着离体脱水时间加长,芽体中的SOD酶活性开始上升(24h之前)。而后下降(24h之后),其SOD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酶带数目及级带变化同样说明这一结果;MDA含量的变化与SOD酶的变化正相反,且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0.8414。  相似文献   
77.
对受到强干扰下的区域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三江垦区15个农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2年、2001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特征;定量计算研究区不同尺度的景观稳定性,并结合DPSIR模型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15个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等级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2—2010年,各农场的景观整体组合特征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亦有显著变化。在时间分异上,创业农场、二道河农场和浓江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值和等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其他农场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安全值和等级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在空间分布上,1992年,等级相对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西北部和东部;2001年,呈现两个带状分布;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等级均提升,等级低的地区镶嵌其中。这种等级变化和时空分异特征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即结构和功能对干扰的抗性和恢复性水平,并体现人类的土地利用行为对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8.
东北粮食主产区县域耕地产能核算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宋戈  邹朝晖  王越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4):308-317
为科学确定粮食主产区耕地产能大小,阐明各种因子对产能影响的作用强度及方向,该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粮食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采用潜力衰减法核算耕地产能大小,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运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的因子降维法、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主要因子单一作用和因子间协同作用对耕地产能影响的作用强度及方向。结果表明:1)以玉米为基准作物,2009年研究区耕地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和实际单产分别为2.33、1.58和1.08 kg/m2;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分别为547、372和254万t;理论利用潜力和可实现利用潜力分别为0.74和0.50 kg/m2;理论利用强度和可实现利用强度均为0.68;在空间分布上耕地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及实际单产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及实际产能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2)差值植被指数、地貌类型、坡度、黑土层厚度、有机质、机械化程度、灌溉潜力7个主要因子的单一作用对耕地产能影响很大,其中机械化程度作用强度最大,黑土层厚度最小,除坡度对耕地产能有负向作用外,其他6个因子对研究区耕地产能有正向作用;主要因子间协同作用对研究区耕地产能的影响较大,其他主要因子与地貌类型的协同作用对耕地产能影响强度最大,方向为正;其他因子与主要因子形成的5组相关因子间协同作用对研究区耕地产能的影响同样也不容忽视,化肥施用量等因子与机械化程度协同作用对耕地产能的影响强度最大,方向为正。研究表明,主要因子的单一作用和因子间协同作用对研究区耕地产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9.
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3S技术为手段,运用Logistic模型识别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采用单因素指标法及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单因子及复合因子对研究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主要为坡度、土壤类型、地均GDP等8个敏感性因子,且每个驱动因子对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机制各不相同;(2)单一驱动因子指标分级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的改变,变化最大值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级间的改变,最小值为政策法规在2—3级间的改变;(3)复合因子对粮食产量主要表现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复合总效应每改变0.1,粮食产量的变化值约在950kg/hm2。耕地资源变化的单因子及复合因子对粮食产量均产生较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应根据驱动因子的不同特征制定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0.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主导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彤  宋戈  乔元波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8):260-266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影响方向与作用强度可为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提供依据.该文以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14个村的转入方农户为样本,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确定单因素与多因素对流转价格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各因素对高于均价组和低于均价组中流转价格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单因素对流转价格的影响分析中,耕地粮食产量对流转价格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是影响流转价格最重要的因素;2)多因素对流转价格的影响分析中,耕地粮食产量、村域经济发达程度、县域交通通达性、户主年龄对流转价格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县域人均GDP、与市中心距离对流转价格产生显著负向影响;3)对比各因素对高于均价组和低于均价组的影响,发现交通通达性、与市中心距离对高于均价组流转价格的影响方向与总样本一致,这些因素对低于均价组流转价格的影响方向与总样本相反.需明确耕地信息、了解地区经济与交通情况,为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