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2篇
  5篇
综合类   43篇
水产渔业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揭示温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免疫力及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试验和不同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碱性磷酸酶,AKP以及补体C3)活性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与水温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罗非鱼免疫力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具体表现为SOD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AKP活性在12h较28℃时显著上升(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则受到抑制作用,而补体C3活性在12h和24h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了10.99%和13.40%(P〈0.05)。试验结果显示高温能够引起罗非鱼免疫力低下,使鱼体对病原菌易感性增强,致使罗非鱼因感染海豚链球菌造成的死亡率显著升高,为研究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爆发的环境机制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52.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鲫鱼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1、0.5、1.0、5.0和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d对1.0和10.0mg·L-1两个浓度组的鲫鱼进行取样;在实验结束时(24d)对所有浓度组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和肌肉中SOD活性,研究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能使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SOD活性产生显著变化。在染毒后的第24d,各浓度组肝脏SOD活性均受到抑制,肾脏SOD活性均受到诱导,肌肉SOD活性在低浓度下受抑制,高浓度下被诱导;且在本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阿特拉津与肝脏SOD活性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与肾脏SOD活性在1.0~10.0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在14~24d内,阿特拉津与肌肉SOD活性之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与肝脏和肾脏SOD活性之间在任何时间范围内都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但在整个实验期内,1.0和10.0mg·L-1两个暴露浓度对同一器官SOD活性的影响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3.
<正>一、EM菌的概念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是由世界著名应用微生物学家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活性菌剂,pH在3.5~4.5,为棕色半透明状液体,它主要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等约10属、80多种微生物共同培养而成。EM菌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大的一项生物工程技术,其和一般生物制剂相比,它具有结构复杂、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优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水平。EM菌在日本、泰国、巴西、美国等国家的农业、水产养殖、种植、环保  相似文献   
54.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使用农药等化工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湖泊受到污染,其中被农药污染的湖泊占受污染湖泊比例较大,因此,全面了解湖泊的农药污染的状况及机制,对今后湖泊的生态修复十分重要。笔者简要介绍了在生活中常见的残留农药种类,综述了农药在沉积物、水、生物体当中的残留量,并总结了农药在积物-水-生物体的分配特征,简单地阐述了农药在水-沉积物-生物体的来源和生态风险。在水体、沉积物和水生生物体的水环境农药污染,以有机氯和有机磷为主,其中有机氯污染主要来自历史使用和新近使用,且有农药污染已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明显抑制;农药在水、沉积物、水生生物体的分配特征中,以水生生物体的农药残留量最高;有部分湖泊已存在低生态风险。国内部分湖泊中存在低生态风险,在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均检测到农药残留,并已出现农药残留累积的情况。  相似文献   
55.
分别采集集约化养殖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池塘底泥、表层水、塘边裸露土壤样品,采用脱氮硫杆菌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分离得到3株细菌,通过菌落特征、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检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手段,鉴定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命名为TD1、TD2和TD3.在30℃下,采用静置、厌氧培养实验研究这3株脱氮硫杆菌的生长繁殖特征、对硝酸盐氮的去除速率特征、硫酸根产生状况、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培养液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探索养殖环境修复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菌株生长速率、介质pH降低速率和氧化还原电位上升幅度均表现为TD1>TD2>TD3;菌株硝态氮脱除效率和硫酸根浓度升高速率均表现为TD1>TD2>TD3,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则表现为TD1<TD2<TD3;TD1更适合异位修复,TD2更适合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56.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淡水池塘养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正蓬勃兴起以鱼-菜共生模式为代表的原位修复技术和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异位修复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该研究从水体富营养化的角度,以池塘氮循环为切入点,评述了这2种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涉及的面积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评述结果认为,只能通过鱼-菜共生模式降低池塘养殖的产排污系数,但通过推广该模式实现全国池塘养殖生态收支的平衡是困难的。虽然循环水养殖模式无法避免产生额外的经济成本和土地资源,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富营养化严重的区域,其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7.
长江下游流域水产养殖外来物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流域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气候温暖湿润,兼有暖温带和亚热带等多样性气候条件,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来自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物种都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地区找到适合生长的栖息地。因此,进行长江下游流域水产养殖外来物种调查研究对完善中国外来入侵水产养殖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6月—2007年6月,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在长江下游流域范围内对水产养殖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下游水产养殖外来物种共计45种,其中鱼类33种、贝类4种、甲壳类7种、两栖类1种;外来物种多来源于美洲,传播途径多为有意引进。  相似文献   
58.
单养模式下罗非鱼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产污系数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试验塘养殖方法研究了单养模式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及沉积物产污系数.结果表明,单养模式下罗非鱼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含水率、总有机质、TN、TP和有效磷的含量以及表层沉积物的氮磷比分别在61.07%~68.87%、5.42%~6.82%、2.12~3.18 mg·g-1、0.34-0.45 mg·g-1g、15.39~24.92μg·g-1和5.74~7.85之间,上述指标在池塘水平分布上没有表现出变化的规律性.面积法和产量法计算得到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效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分别变化在5.60~15.13 kg·m-2、1.81~5.08 kg·m-2、7.24~23.86 g·m-2、1.13~3.08 g·m-2、0.06~0.18 g·m-2、161.76~526.85 g·m-2和7.89~30.35 kg·kg-1、2.55~10.19 kg·kg-1、10.43~47.86 g·kg-1、1.59-6.18 g·kg-1、0.08-0.36 g·kg-1、256.37~1 004.69 g·kg-1.同时,面积法计算显示,两试验塘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效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产量法计算显示,除底泥有效磷的产污系数差异不显著外(P>0.05),两试验塘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当养殖模式、养殖技术、放养密度、投喂饲料等要素基本一致时,用面积法测定的沉积物产污系数比用产量法测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9.
为了详细计算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使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更加合理。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以养殖草鱼为例,通过该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总氮的去除为例,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基本面积比为15:1;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亩养殖池塘;按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27.8亩养殖池塘。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通过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从养殖投入和环境带入两个方面综述了淡水养殖鱼类产品中主要危害物质的来源途径,论述了主要危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和抗生素等的迁移转化规律。最后提出了危害物质在淡水养殖水产品中的安全控制策略,即以防为主,实时监控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开展有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和风险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