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2篇
  5篇
综合类   43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进一步促进人工鱼巢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渔业资源增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笔者综述了国内外人工鱼巢养殖技术的发展概况,并系统汇总了国内外不同类型人工鱼巢在渔业资源增殖中的研究实例,阐明了人工鱼巢养殖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并对国内外人工鱼巢的类型、构造、材质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人工鱼巢的选址、建设、管理等要求,展望了人工鱼巢的发展前景并指出了人工鱼巢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2.
水葫芦栽培对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浮床栽培水葫芦对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水葫芦种植区和敞水区间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差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水葫芦栽培对浮游细菌影响的部分可能机理。结果表明:水葫芦栽培池塘中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优势菌群;与敞水区相比,水葫芦种植区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其他一些门类的相对丰度较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主要环境因子中叶绿素a和亚硝酸盐氮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与水葫芦浮床栽培对藻类丰度和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33.
为了揭示温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免疫力及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试验和不同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碱性磷酸酶,AKP以及补体C3)活性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与水温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罗非鱼免疫力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具体表现为SOD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AKP活性在12h较28℃时显著上升(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则受到抑制作用,而补体C3活性在12h和24h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了10.99%和13.40%(P〈0.05)。试验结果显示高温能够引起罗非鱼免疫力低下,使鱼体对病原菌易感性增强,致使罗非鱼因感染海豚链球菌造成的死亡率显著升高,为研究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爆发的环境机制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34.
鲫鱼对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鲫鱼(Carassiusauratus)肝脏、肾脏和肌肉对不同质量浓度(0、0.1、0.5、1.0、5.0和10.0mg·L-4)阿特拉津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鱼体中的富集速度较快;在试验所选浓度下,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均在染毒后19d即对阿特拉津达到富集稳态,但各个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都较低.阿特拉津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富集系数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最大和最小富集系数分别出现在最低(0.1 mg·L-1)和最高(10.0mg·L-1)浓度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为:13.08、11.00和6.02,最小富集系数分别为:5.22、4.37和2.94.而且,当阿特拉津暴露浓度相同时,鲫鱼不同组织器官对阿特拉津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表现为:肝脏>肾脏>肌肉.  相似文献   
35.
灭多威属高毒农药,其可经地表淋溶等途径污染养殖水体。为了研究雍菜对水体中灭多威及其他水质指标的净化效能以及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以灭多威、罗非鱼、雍菜和室内养殖系统为试材,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的方法测得水质指标数据,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测得水体中灭多威浓度,以试剂盒测定谷胱甘肽(GSH)含量(DTNB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ST-1法)、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紫外法)。研究结果表明,罗非鱼的生长速度随着水体中灭多威浓度的上升而降低。受灭多威污染可致罗非鱼肝脏氧化压力增大,SOD、CAT和GSH的活性发生变化。雍菜可通过机体吸收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灭多威的含量,对0~20 μg/L灭多威污染水体中TN、NH4+-N、NO3--N、NO2--N等具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可减轻罗非鱼肝脏的氧化应激。研究显示,水体种植雍菜可有效减轻灭多威对水体的污染,保证鱼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6.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串联技术,建立检测水体中灭多威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水样经HLB固相萃取柱萃取,甲醇洗脱,洗脱液经旋转蒸发、氮吹至干,乙腈∶水(V/V,19∶1)溶解。[结果]该方法灭多威农药检出限为0.063μg/L,加标回收率为87.90%~109.00%,相对标准偏差为3.6%~8.5%。[结论]该方法能够满足常规检测地下水和生活饮用水中灭多威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37.
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LR(MC-LR)对罗非鱼肝脏活性氧自由基含量(ROS)及相关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个剂量组(对照组、50、100、250、500μg·kg-1MC-LR),并在2、12、24、36、84h检测了ROS含量、SOD和CAT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MC的作用下,肝脏组织能够产生大量的ROS。SOD和CAT这两种抗氧化酶在清除过量ROS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SOD酶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为在36h突然上升后恢复的趋势,而CAT酶活性在24h和84h有两个高峰。实验结果为以抗氧化酶如SOD、CAT作为监测MC-LR引起罗非鱼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为进一步从抗氧化系统的角度研究MC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为充分了解鲥鯸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物种相似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2018年秋季鲥鯸淀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鲥鯸淀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甲藻(Pyrrophyta)6门99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在3.68×107~8.22×107 cells/L,生物量在18.96~200.9 mg/L;各采样点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26~0.52,介于轻度相似和中度相似,相似性较低;优势度分析显示值在0.07~0.31,该水域浮游植物优势度较低,种类较多;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结果分别在4.05~4.82与0.7~0.85,表明该地区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TLI值)表明该地区处于轻度富营养与中度富营养状态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以氮、磷为主的环境因子影响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鲥鯸淀秋季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氮、磷为主的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雍菜对受灭多威污染养殖水体的净化及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灭多威属高毒农药,其可经地表淋溶等途径污染养殖水体。为了研究雍菜对水体中灭多威及其他水质指标的净化效能以及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以灭多威、罗非鱼、雍菜和室内养殖系统为试材,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的方法测得水质指标数据,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测得水体中灭多威浓度,以试剂盒测定谷胱甘肽(GSH)含量(DTNB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ST-1法)、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紫外法)。研究结果表明,罗非鱼的生长速度随着水体中灭多威浓度的上升而降低。受灭多威污染可致罗非鱼肝脏氧化压力增大,SOD、CAT和GSH的活性发生变化。雍菜可通过机体吸收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灭多威的含量,对受灭多威污染水体中TN、NH4 +-N、NO3 --N、NO2 --N等具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可减轻罗非鱼肝脏的氧化应激。研究显示,水体种植雍菜可有效减轻灭多威对水体的污染,保证鱼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0.
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LR(MC-LR)对罗非鱼肝脏活性氧自由基含量(ROS)及相关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个剂量组(对照组、50、100、250、500μg·kg-1MC-LR),并在2、12、24、36、84h检测了ROS含量、SOD和CAT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MC的作用下,肝脏组织能够产生大量的ROS。SOD和CAT这两种抗氧化酶在清除过量ROS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SOD酶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为在36h突然上升后恢复的趋势,而CAT酶活性在24h和84h有两个高峰。实验结果为以抗氧化酶如SOD、CAT作为监测MC-LR引起罗非鱼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为进一步从抗氧化系统的角度研究MC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