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针对传统农业物联网系统存在传感器少、投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和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移动式农田信息智能采集车。利用Matlab仿真对关键部件机械臂的构成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对采集车进行了小麦田间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采集车整体设计合理,车辆通过性强,越障最大倾斜角达30°,最大遥控距离45m,获取图像清晰。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与常用高精度仪器测量结果进行了比对,农田信息采集车所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风速、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与高精度仪器设备所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 90,单个采样点平均采集时间为45 s,数据采集满足需求。该采集车可实现定时、定点大范围获取田间数据的功能,能够替代传统物联网系统或对其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02.
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关键环节,针对性地提出了"厚基础、强实践"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核心内容、重点举措及其实施成效等。  相似文献   
103.
水稻拔节期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以杂交中籼稻汕优63和中粳稻武运粳8号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栽插密度、肥料运筹等措施,塑造不同产量的群体,研究水稻拔节期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群体拔节期叶片的长度适宜,叶鞘载叶量小。汕优63叶角较小,叶片松散度宜小,顶部3叶松散度之和7.7度左右;武运粳8号叶片松散度宜大,顶部3叶松散度之和6.0度左右。群体距顶层35cm左右的透光率达40%-45%,顶部3叶的叶绿素含量适中,光合速率高。  相似文献   
104.
不同群体水稻抽穗期主要株型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汕优63和武运粳8号为材料,测定了抽穗期的若干株型因子,并对不同群体的株型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产群体的茎蘖发展合理,成穗率高,株高较矮,上部叶片的叶角小,叶片趋向挺直,叶片的相对高度较高,叶面积适中,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5.
FACE水稻氮素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氮素动态的影响,借助目前我国惟一的FACE技术平台,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施N量处理,研究了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μmol.mL-1的FACE处理对水稻N素吸收利用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各生育期N素累积量增加,而使含N率下降;增施N肥使FACE及CK条件下的N素累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模拟模型,模型以时间为驱动因子,描述了水稻N素累积量及含N率随移栽天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对CO2浓度增加及常规条件下水稻N素的动态变化均有很好的拟合性。通过不同年份试验数据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性能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6.
张敏  刘涛  孙成明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182-186+189
高光谱因其通道多、数据量大、信息丰富等特点,在小麦农学参数估测方面被广泛应用。对小麦生物量和植被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7种植被指数中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全生育期与生物量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的植被指数各有16种;拔节期DVI和RDVI指数相关性最高,r均为0.784;孕穗期GNDVI指数相关性最高,r为0.766;全生育期WI指数相关性最高,r为-0.799;与开花期生物量达到显著相关的植被指数有8种,WBI指数相关性最高,r为-0.642。分别利用各时期与生物量达到显著相关的植被指数构建生物量PLSR估测模型,模型的验证R2和建模R2均是全生育期最高,分别为0.85和0.93,其次是孕穗期、拔节期、开花期。建模RMSE最低的是孕穗期,为461.74 kg/hm2,验证RMSE最低的是拔节期为354.92 kg/hm2。建模和验证R2提升最大的是全生育期,提升了0.11;RMSE下降最多的同样是全生育期,下降了298.93 kg/hm2。总体来看,利用全生...  相似文献   
107.
为明确不同土壤表面结构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人工筛土配置8个等级(Ⅰ~Ⅷ)土壤表面结构,分析土壤表面结构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级Ⅰ~Ⅲ的土壤表面结构下,密播时产量分别为6718.54、7375.04和8109.96kg/hm2,疏播时产量分别为5997.34、6822.02和7789.55kg/hm2,均匀播种时产量分别为7267.31、7933.88和8570.04kg/hm2,说明过密或过疏播种均不利于小麦产量的形成,均匀播种有利于小麦高产高效群体的构建,产量最高。在等级Ⅳ~Ⅷ的土壤表面结构下,密播有利于小麦高产,疏播条件下小麦产量最低。根系活力、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和氮素积累量等指标在等级Ⅲ和Ⅳ的土壤表面结构下表现较好。根系总长度、株高和单株干物质重等指标在等级Ⅲ~Ⅳ的土壤表面结构下表现较好。与其他等级耕地表面结构相比,根活力、根系形态、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等数据表明等级Ⅲ~Ⅳ的耕地表面结构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同时为构建高产高效群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