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林业   3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1955~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18个年度36期的航空和卫星影像资料为研究数据,利用ERDASIMAGINE9.2、ArcMap10、Fragstats3.3、Excel等软件,系统分析了1955—2011年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5—2011年随着年月的时间变化,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在年度问和年度内变化均较大,水域面积和形状都处于增减无序的波动变化之中,无规律可循,充分说明纳帕海是一个典型的人工调控季节性高原湖泊;纳帕海演变是以人工驱动因素为主、自然驱动因素为辅,人工驱动因素和自然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展利用及科学保护纳帕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2.
滇西北高原湖泊剑湖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RDAS IMAGINE 9.2处理1957、1974、1989、1990、2001、2006、2011和2012年8个年代的航空和卫星影像,ArcMap 10处理剑湖演变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Fragstats 3.3计算景观指数值,Excel统计景观指数值,采取图、文、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从驱动因素、驱动方向、驱动速度和驱动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剑湖水域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面积和形状时空演变规律。在1957~2012年的55年间,剑湖水域面积呈随着时间变化而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形状呈随着时间变化而日渐复杂的趋势。(2)驱动机制。驱动因素对剑湖萎缩的作用按其作用大小从大到小的排序,在1983年以前是疏浚河道→泥沙淤积→湖滩开发→湖水污染,在1983年以后是泥沙淤积→湖滩开发→湖水污染;剑湖入湖河流入湖口和出湖河流出湖口周围是剑湖萎缩的主要驱动方向,而带着大量泥沙入湖的金龙河入湖口周围是剑湖萎缩的最主要驱动方向;在1957~2012年7个时段中,驱动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1990-2001年→1957~1974年→2006~2011年→1989~1990年→2001~2006年→2011~2012年→1974~1989年;1957~2012年7个时段形成了不同驱动速度导致的剑湖水域逐渐萎缩而进程不同的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33.
1991年镇县进行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森林资源年总生长量为18.86m^3,总消耗量为21.22m^3,其中能源性消耗占52%;农民自用材消耗占42%。年森林赤字为2.36万m^3。能源短缺,利用率低,农耕方式落后,示营造薪炭林等是森资源消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3S技术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林地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监测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林地资源变化情况,利用"3S"技术对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林地资源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为:林业用地面积减少,非林业用地面积增加;有林地面积增加;林分面积减少;经济林面积增加;宜林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附着能力减弱,生态效益降低。调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5.
喻庆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42-8543
大多数自然要素和现象都是呈三维空间分布的,但由于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分布在三维空间上的这些自然要素和现象,只能在二维空间上进行描述和表达。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真实世界的三维立体展示,结合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利用其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植被、鸟类专题调查数据,使用ArcView、ArcMap、ERDAS等软件,进行了该保护区三维立体鸟类分布图的制作研究。通过研究,实现了从二维平面专题图向三维立体专题图的跨越,并且在图上用彩色鸟标注鸟种的分布现状,增强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形象性、生动性、可视性和实用性。该研究成果对制作其他三维立体专题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6.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ysteamine (CS) on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meat quality,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finishing pigs. A total of 24 crossbred (PIC variety) finishing pigs (60.05±1.24 kg, 12 gilts and 12 barrow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one of the three dietary groups, with four pens/group (one gilt and one barrow per pen). Pigs were fed with a basal diet containing 0 (control), 70, or 140 mg/kg CS for 47 day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etary CS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P〈0.05) the average daily gain and feed intake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70 mg/kg.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CS increased (P〈0.05) the dressing percentage and lean percentage of finishing pigs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140 mg/kg. The CS supplementation, however, had no effect (P〉0.05) on meat quality. Dietary CS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P〈0.05)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and decreased malondialdehyde (MDA)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70 mg/kg. CS supplementation at both 70 mg/kg and 140 mg/kg doses improved (P〈0.05) the muscle RNA/DNA ratio. Coll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70 mg/kg C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ntioxidant status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in finishing pigs while the 140 mg/kg CS supplementation improved the carcass quality. However, meat quality was not affected by CS sup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37.
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3个指数,对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8种热带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群落类型梯度、群落结构梯度和海拔梯度的分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8种热带林群落以千果榄仁—粗穗石栎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千果榄仁—普文楠群落最不丰富。(2)按照8种热带林群落的群落结构分层计算,乔木层以绒毛番龙眼--大省藤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榆绿木-火绳树-黄竹群落最不丰富;灌木层以降真香—假鹊肾树--密花树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绒毛番龙眼--大省藤群落最不丰富;草本层以澜沧栎--火绳树--余甘子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西南紫薇—粉花羊蹄甲群落最不丰富;藤本层以千果榄仁--粗穗石栎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榆绿木--火绳树--黄竹群落最不丰富。(3)不同海拔段其热带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海拔900~1050m和1200~1820m区段是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热带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的地区,760~900m和1050~1200m区段热带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较差。(4)人为干扰是造成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热带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8.
对浙江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组成亚顶级群落的4个优势树种:栲树、木荷、石栎、苦槠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此4个优势树种幼苗、幼树、成年树等生长阶段的光合响应曲线及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CO2补偿点、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率等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了优势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在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发现栲树具有最低的光和CO2补偿点、优良的水分利用性能,完善的光抑制自我保护机制,幼苗适应弱光环境且代谢旺盛而利于更新,在4个优势树种中最适应于顶级群落的特殊生境,因此成为了天童山常绿阔叶林自然演替顶级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39.
以1957~2012年具有代表性的6期航空和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利用ERDAS IMAGINE9.2、ArcMap10、Fragstats3.3等软件,选取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研究区景观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泊和农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湖泊和农地分别减少了203.0hm2和44.5hm2,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分别增加了1.2hm2、84.9hm2、42.2hm2、52.2hm2和67.0hm2。(2)景观类型数量、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形状复杂程度和景观多样性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剑湖景观受人为干扰越来越强烈。(3)湖泊主要转移成了沼泽,沼泽主要转移成了鱼塘、农地和有林地,鱼塘转移成了沼泽和农地,农地主要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4)人为驱动因子对剑湖景观演变的影响要比自然驱动因子大得多,总体上形成了以人为驱动因子为主、自然驱动因子为辅的景观演变驱动因子格局。  相似文献   
40.
应用1955年、1974年、1981年、1994年、2005年和2011年6个时期的航测照片和卫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和景观生态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滇西北属都湖高原湿地过去56年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筑坝导致属都湖水域面积在1955~1994年间增加了62.4 hm2(52.4%),之后趋于稳定;湖滨带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呈减少趋势;汇水面山有林地面积稳步增加,优势度增强;流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整体减少,景观趋于同质化;景观破碎度先减少后增加,总变幅不大;景观连通性增强,斑块空间分布更加聚集。故属都湖高原湿地自然景观保存良好,自然生境不断恢复,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道路和水坝建设等人为因素及森林演替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景观格局演变的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灌木林地、草甸、灌丛草地等植被向有林地的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