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16篇
综合类   20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绥阳县ETM/SPOT影像解译获得2000 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估算了绥阳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增加了782.49hm2,林地、荒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111.71,29.37,3.16,4.23 hm2.(2)研究期间绥阳县土地利用的变化损害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服务价值净损失5.37×10 6万元,主要是由林地和荒草地面积减少,转变为农田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率为-11.69,年动态度为-1.17.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南部变化率高于东部和北部的特点.(3)城镇化加快、人口压力增大、地域经济差异是形成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驱动力分析及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太  苏维词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236-238,241
根据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农业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定量的分析了推动重庆库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科技、农业投入和农村市场化水平,其次是农业结构和农业基础设施。并对该地区的19个区县(自治县)的农业发展能力作出科学定量的评估,按发展状况由高到低分为6个等级。并简单分析了今后农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3.
基于DPSIR-灰色关联模型的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做出初步探索,为重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模型进行赋权,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对重庆市1997—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评价。[结果]1997—1998年重庆土地生态安全处于敏感状态,1999—2002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3—2009年处于敏感状态,2010,2011年为不安全状态,2012年为敏感状态。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形势不容更乐观;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力生态安全指数和压力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出轻微波动的整体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呈现整体增长趋势;影响安全指数呈现波动变化状态。[结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保护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响应力度,是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适用性较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可用方法。  相似文献   
34.
基于地形梯度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贵州省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遥感解译和GIS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视角,分析了1990-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研究期间贵州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性。在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梯度上,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于低梯度带。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集中于高梯度带。在高程梯度带上,高海拔梯度带是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区,低海拔梯度带是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的优势区。1990-2010年各地形梯度带的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降低,而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其中,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变化集中于中等及以下梯度带。建设用地和水域变化主要分布于中等高程带以及其他低地形梯度带。【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差异突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其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5.
典型天然与人工湖泊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形态特征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择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周长面积比以及分形维数为指标,将世界上典型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进行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世界天然湖泊岸线发育系数的90%处于1.0~3.0,相对较集中,人工湖泊岸线发育系数符合正态分布,90%的岸线发育系数在1.6~4.2。②天然湖泊的周长与面积比值明显呈偏态分布,有85%的比值分布在0.1~1,天然湖泊的这一比值普遍偏小。人工湖泊周长与面积比呈近似正态分布,比值在0.4~3.5的占到全部总数的86%左右。③计算天然与人工湖泊的分形维数分别为D天然=1.044 8,D人工=1.211。天然与人工湖泊的岸线周长对数与湖泊面积对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回归的关系,岸线具有自相似性。天然和人工湖泊形态特征具有各自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6.
春季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春季降水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以处于云贵高原区的贵州省为例,利用1961-2013年1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在Matlab、Suffer等软件支持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orlet小波分析,研究贵州春季降水变化趋势、降水振荡和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整体上,研究区近53 a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降水偏多,8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偏少;遵义地区春季降水减少最显著,凯里地区降水减少最缓慢。(2)整个研究区春季平均降水量为297 mm,毕节地区平均春季降水量最少,只有约190 mm,铜仁地区平均春季降水量最多,达到403 mm。(3)整个研究区和典型研究区春季降水都存在着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长周期强于短周期,各区域代表站春季降水量较活跃的主要有25、32、28~32 a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37.
依据生态赤字占人均生态足迹比率,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以毕节地区为例,通过生态足迹的需求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得出,在考虑化石燃料情况下,毕节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970 3hm2,区域发展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267 9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702 3,人均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比率为-0.877 9,反映了毕节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病态状态。在不考虑化石燃料消耗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后果前提条件下,毕节试验区及所属8个县市均为亚健康状态和欠健康状态。在空间格局上,毕节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由西北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逐渐变差;在不考虑化石燃料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空间变化也大致从中心向周围方向变差。化石燃料、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大小及喀斯特出露面积(人地矛盾)对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8.
中国西南山地型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重庆都市区为代表的西南山地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影响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并针对重庆都市区山地城市水土流失较平原城市来说自然因素影响大,危害严重,复杂的特点,提出了水土流失的预防与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9.
近40年江苏省湖泊形态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江苏省湖泊形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分形维数为指标,选择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13个湖泊,分析其1971年到2010年近40年的形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目前江苏省湖泊形态存在"湖泊面积快速缩减"、"湖泊严重淤积"、"岸线日趋模糊"、"湖泊岸线严重水泥固定化"等突出问题。②江苏省13个典型湖泊近40年中,前30年总面积和周长年均下降分别为44.785km2/a、15.16km/a;后10年年均下降分别为25.315km2/a、31.50km/a;面积的下降速度后10年有所减缓,但周长的下降速度反而急剧增加。③近40年江苏省湖泊岸线发育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湖泊岸线形态日趋简单。④1971、2000和2010年13个湖泊岸线周长对数与湖泊面积对数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回归的关系。⑤2000年的分形维数值(D=1.262)较1971年的分形维数值(D=1.230 4)大。江苏省湖泊形态近40年变化剧烈,近10年有所好转,但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从重庆三峡库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导向模式,即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