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2篇
林业   8篇
农学   2篇
  40篇
综合类   1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比分析研究了青海大通黄河上游混交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肥力效应的影响,进而确定当地混交林优化配置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混交配置方式的人工林均能一定程度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改善林木生存环境,且不同混交配置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23年生4种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定向演化,土层形态分异趋向天然林剖面。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土壤环境和地上生物量10个指标统计分析,混交林优化模式为:青杨×沙棘>华北落叶松×沙棘>青海云杉×沙棘>白桦×沙棘。  相似文献   
52.
辽宁阜新煤矸石山生长季的风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野外观测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阜新市孙家湾煤矿矸石山不同坡向的风速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中,对于排矸年限相同的样地,阳坡的风速均大于阴坡;阳坡样地A的平均风速减弱系数比阴坡样地A低13.67%.风速由大到小的次序为5月>6月>7月>9月>8月.生长季盛行西南风和南风.  相似文献   
53.
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宏伟的千秋工程,她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伟大创举,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1978的这项生态工程,23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203.72万hm2,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工程开始实施时的5.05%提高到目前的9%,一些重点地区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工程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实行带、片、网相结合,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封沙育林相结合,造(林)、封(育)、管(护)相结合,丰富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21世纪前50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攻坚期,也是决战期,必须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并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54.
少地栽植油松,在毛乌素沙地进行过试验,但因其试验周期较,不见成果报道,本项研究始于1975年,经过近20年观测,对其造林方法和生长进程作了总结。直到1993年,保留植株色泽正常,长势良好,与灌木种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  相似文献   
55.
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州露天矿不同排土场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排土场,物种组成变化较大,由草本群落逐渐演变为乔木群落;物种综合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排土年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6.
北川河流域低位脑山区退耕还林的土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低位脑山区选取了青海云杉(F)、华北落叶松(G)、白桦十青海云杉(H)、青海云杉 中国沙棘(J)、油菜(CK)等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比较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孔隙度、稳渗速率以模武F(青海云杉)的最大.分刷为53.62%、6.8 mm/min;土壤结构系数以模式H(白桦 青海云杉)最大,为94.751%;土壤全N、水解N、全K、速效K平均值以模武F(青海云杉)的最高;土壤抗性指数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大,为1.652 s/g.土壤效应综合评价得分以模武F最高,表明模武F为低位脑山区退耕还林最佳配置模武.  相似文献   
57.
青海大通不同退耕还林时间梯度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时间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作用,研究表明,退耕地营林后对土壤各种物理性状影响极大,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土壤向森林土壤定向演化,且时间越长,土壤结构改善越明显:总孔隙度增大、土壤水气热协调性增强、土壤持水能力及其供水肥能力加强,有利于涵养水分和保持水土,土壤的抗蚀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58.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研究概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 1 0 1篇中外文文献分析表明 :因子对径流侵蚀的影响作用非常复杂 ,不同地区、土壤、地形、植被条件下研究结果可能差别很大。我国侵蚀性降雨标准多在 8~ 1 4mm之间。许多因子与侵蚀、径流的关系存在临界值 ,大于此值后 ,关系发生变化。侵蚀临界坡度多在 2 1 .4~ 45°之间 ,植被临界覆盖率在 40 %~ 60 %之间。在一定条件下 ,径流、侵蚀量与雨量、坡度、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与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关系。死地被物可减少径流量、泥沙量。  相似文献   
59.
煤矸石废弃地复垦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煤矸石风化物性质、水体污染、废弃地基质改良、植被对废弃地的反馈作用、废弃地植被演替及复垦物种选择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国内煤矸石废弃地的研究现状和实践需要,提出我国近期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0.
为明确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方向,2002年至2003年,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20世纪80年代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标准地调查和解析木分析,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云杉混交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5种类型的林木生产力和林木水分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约为8 462 kg/(hm2·a),2 100~3 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的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现实生物量生产潜力标准.其中,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7.22和22.14 kg/(hm2·mm·a),青杨灌木混交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21.14和19.09 kg/(hm2·mm·a).表明上述类型的造林模式是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