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2篇
  2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覆膜大豆增产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严重春旱及后期低温多雨情况下,大豆覆膜显著的提高了产量,在相同种植条件下,覆膜与不覆膜相比,增产82.1%;大豆覆膜能显著的提高地温,从出苗到开花期,苗带内10cm地温增加1.38℃,15cm地温增加0.59℃;大豆覆膜增加了土壤水分与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42.
农业具备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具有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数据丰富等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分析,论述了我国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发展、重要作用以及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本质关系,发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存在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试验设置落后、数据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在建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网络、加强跨学科间的交叉、深入分析土壤固碳效应的内在机制、强化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3.
不同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提高氮素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氮素积累量和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素范围内施氮量的增加玉米苗期生物重增加,而高量施氮(N180)导致根冠比下降;优化施氮(N150)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氮、磷以及钾含量;由扫描图片可得不同施氮处理玉米根系形态差异不大,优化施氮处理具有很好的根系形态;减量施氮(N120)和优化施氮处理能够增加苗期玉米根系长度、体积、平均直径以及表面积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苗期春玉米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减量施氮处理玉米氮吸收效率较高,优化施氮处理具有较高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形式氮肥(SODm尿素、尿素等)对水稻品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Dm尿素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其叶绿素、蛋白质含量、株高以及产量明显增加,不同处理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以100%SODm尿素施肥量处理为最大值。因此,SODm尿素(一种缓施肥)因其添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使尿素的物理特性改变,水解速度减慢,延长尿素水解时间,使尿素缓释,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用量,为实现节能减排,农业低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5.
天然沸石由于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与化肥混施,可以起到保肥增产作用,在相同数量的化肥中添加沸石比不添加沸石玉米增产7.1%-11.8%;水稻增产8.6%-11.4%;大豆增产6.5%-12.8%。沸石适宜宜量750-1125kg/hm^2。最佳粒径20-60目。  相似文献   
46.
中国东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为对象,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碳库和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在建立有关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算了中国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库储量,为1.27(0.92-1.62)GtC(1015g),平均为C63.57thm-2,是全国C平均值45.38thm-2的1.4倍,并发现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量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经过一年的耕种后,农田土壤碳总的变化量为-22.97(-35.57—-10.37)TgC,变化率为-1.809%,C平均为-1.36thm-2,是全国C平均变化量-0.731thm-2的1.86倍,也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北部减少幅度较大,西南部相对变化不大或有所增加。通过DNDC模型模拟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经过耕种土壤碳损失量为0时,初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3gkg-1。这点是土壤碳经过耕种后增加或减少的临界点。并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了增加东北地区农田土壤碳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47.
东北3 个典型黑土区土壤无机硫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取样、室内分步浸提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我国东北3 个典型黑土地区土壤无机硫的含量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耕层(0~20 cm)黑土中无机硫含量占全硫的百分比为22%, 其中水溶性硫占6%, 吸附性硫占3%, 盐酸可溶性硫占13%。水溶性硫和吸附性硫含量表现为海伦>北安>公主岭, 盐酸可溶性硫含量为公主岭>海伦>北安。水溶性硫、吸附性硫含量随剖面的加深变化不大, 盐酸可溶性硫在115 cm 深度以下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土壤水溶性硫、吸附性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0.002 mm 黏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pH 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 盐酸可溶性硫含量和土壤电导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海伦地区黑土无机硫总量和盐酸可溶性硫含量随开垦年限增加明显下降, 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8.
利用天然沸石具有强吸附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的特性,将沸石与化肥混合,以提高化肥利用率。掺混沸石后,在盆栽条件下,小麦对尿素氮的利用率提高4.1-5.5%,碳铵氮利用率提高6.6%,在田间条件下玉米、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8.1-10.3%,磷肥利用率提高6.0-6.3%,沸石对铵的吸附量为151.2-162.0cmolkg^-1,其中70.9-95.9%为可解析态铵。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减少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玉米的"四个一"(一次播种保全苗,一次施肥不追肥,一次喷药灭净草,一次收获不费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0.
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对黑土酸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1979年在哈尔滨设立的"黑土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的试验处理,分析了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pH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氮肥(尿素)的长期施用能够使耕层(0~20cm)黑土pH值下降,施二倍量氮肥(尿素)使耕层黑土的pH值下降最明显,由1979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5.70,是导致黑土酸化的主要原因。然而施用化肥的同时配合施用有机肥料黑土pH值下降缓慢,比单独施用化肥对黑土pH值造成的影响要小的多。这说明有机肥料可以降低土壤酸化的速度,避免土壤酸化现象的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