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周伟光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11):190-192,208
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存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以及GPS、3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推出多种多样的服务手段,已成为图书馆外延服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小鹅瘟GPV-CHa15弱毒株培育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鹅瘟(GP)是由小鹅瘟病毒(GPV)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死亡率可达90%~100%。随着雏鹅日龄增长而发病率和致死率下降。方定一(1956)首先在我国发现本病,1965年后,匈牙利、德国、荷兰、前苏联、意大利、英国、法国、南斯拉夫、越南、以色列等国家先后报道了该病的存在,目前世界许多饲养鹅及番鸭地区都有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鸭瘟病毒弱毒株在免疫雏鸭体内的分布和排毒规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鸭瘟病毒(DPV)弱毒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3种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病毒在体内分布和排毒规律。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肌肉、骨髓、粪便和食道共19种组织PCR检测结果如下:(1)皮下接种雏鸭后4h,即可在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共10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所有采取的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DPV的DNA。(2)口服接种雏鸭后4h,可在舌和食道中检测到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2种组织器官中检出DPV的DNA。(3)滴鼻接种雏鸭后4h,未能在各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1种组织中检测到DPV的DNA。(4)在3种免疫途径中,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脑(大脑、小脑和延脑);3种途径免疫的鸭,从免疫后12h至21d均能从所有采集的组织中检测出DPV DNA。 相似文献
15.
旨在建立一种特异性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RT-PCR方法,并且可以实现在同一体系中对BVDV进行分型。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BVDV基因组序列,针对高度保守的5′UTR区域分别设计鉴定及分型引物,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鉴定及分型RT-PCR检测方法。应用鉴定RT-PCR检测方法可从BVDV阳性毒株中扩增出288bp的特异性片段;而分型RT-PCR检测方法可在同一体系中从BVDV1型和2型毒株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316bp和110bp的特异性片段,但对猪瘟病毒、牛副流感3型病毒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等均为阴性,最低可检测出的病毒量分别为1TCID50/mL和10TCID50/mL。临床试验证明,建立的鉴定及分型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CH强毒株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超薄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中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DEVCH强毒株病毒核酸呈圆形颗粒状,直径35~45nm,在胞核内常集中分布;病毒核衣壳呈圆形.直径90~100nm.在胞核和胞浆内都有分布;DEV核衣壳可根据所含核酸形态的差异分为空心核衣壳、内壁附有颗粒型核衣壳、同心圆形核衣壳和实心核衣壳;成熟的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皮层结构.呈圆形.直径150~300nm,存在于胞浆空泡内;DEV可在DEF中分别形成胞浆内和胞核内包涵体结构;伴随子代病毒在细胞内的出现,胞浆内迁出现豆英状、马蹄形、半圆形、圆形、同心圆形等与病毒发生有关的电子致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观察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人工感染成年鸭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脾脏、胸腺、法氏囊、十二指肠固有层中淋巴细胞除了坏死变化外还有很明显的凋亡变化,两者往往同时存在。疾病过程中,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是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器结构正常,染色质初期浓集成团,聚集于核膜的周边,随后出现染色质凝聚,核碎裂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现象。淋巴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共同造成了淋巴细胞的大量损耗,淋巴细胞的这种变化可能在鸭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DEV急性感染可诱导成年鸭体内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1种特异、灵敏、高效的检测IBRV gE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为鉴别IBRV野毒株和gE基因缺失疫苗株的感染提供技术手段.方法 根据IBRV g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建立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利用10倍梯度稀释病毒DNA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以检测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用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轮状病毒、MDBK细胞、牛血清等进行特异性检测.用模拟样品进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 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其灵敏度约为70 DNA拷贝/μL,除了IBRV从其他病毒和样品未扩增出曲线,临床模拟样品检测结果为0.03TCID50.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快速,低污染等优点,因此临床上可以用于IBRV的检测和病原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小檗碱对小鼠感染犊牛源生物被膜阳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内抑菌作用,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41株分离株的MIC值|采用改良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采用血常规检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磺胺嘧啶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头孢西丁较为敏感|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无、弱、中、强的菌株数分别为14、10、7、10株|生物被膜阳性大肠杆菌耐10种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73.9%,且多重耐药菌株占比66.7%|生物被膜强阳菌株中的多重耐药菌株占比80%|小檗碱高、低剂量组及联合给药组可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的含量,降低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并升高血红蛋白浓度。犊牛源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可增强自身多重耐药性,且小檗碱具有成为临床治疗由生物被膜阳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腹泻病药物的潜力。[关键词] 犊牛|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小檗碱|促炎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