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篇
  5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燕燕 《内陆水产》2001,26(7):16-16
我国是珍珠养殖大国,养殖场在收取珍珠后,有大量的珍珠贝、肉急需进一步加工利用。珍珠贝、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特别富含牛磺酸,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矿物质。如果用来加工成休闲糖果,既美味又富含营养,将备受消费者喜爱。现将这类糖果的制作的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原料冰冻珍珠贝肉。1.2 辅助材料淀粉、白糖、蜂蜜、精盐、五香粉、辣椒粉、白酒、山梨酸钾等。1.3 工艺流程珍珠→解冻→清洗→打浆→添加辅料→拌炒→成型→烘烤→包装→杀菌→成品。1.4 操作要点1.4.1 解冻、清洗将珍珠贝、肉解冻,去…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罗非鱼(Oreochromis)鱼皮胶原蛋白肽能否有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采用酶解法制备出罗非鱼皮酪氨酸酶抑制肽(Tilapia skin tyrosinase inhibitory peptides,TSTIP),并开展其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抑制活性与铜离子(Cu2+)结合活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皮经碱性蛋白酶酶解4 h后的产物具有最高的TYR抑制活性和Cu2+结合活性,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6)。荧光光谱分析显示,TSTIP与TYR或Cu2+结合后其内源荧光吸收强度的下降趋势一致,同时紫外吸收增强,且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TYR与Cu2+主要通过羰基及氨基与TSTIP结合。圆二色谱分析显示,两种结合物中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含量相对减少,β-折叠含量相对增多,该现象在TSTIP-Cu2+结合物中更加明显。结果表明,TSTIP结合TYR产生的结构变化与结合Cu2+相似,TSTIP可通...  相似文献   
3.
对蛇鲻(Saurida elongata)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蛇鲻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消化道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1.225;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479,在外形和内壁粘膜上有明显分界,可分为前中后三段;有发达的胃,胃为卜型,胃长/体长为0.622,胃占内脏总重的49.3%,有非常发达的胃盲囊,并伴有幽门盲囊.讨论了蛇鲻消化吸收系统结构与食性的关系,通过体重、肠长比与体长的回归方程表明蛇鲻体重(Y)与体长(X)、肠长比与体长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白莲花粉中的类胡萝卜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β-胡萝卜素扫描光谱初步鉴定,然后薄层层析法处理分离,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进行进一步鉴定,并利用绘制标准曲线测定β-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是石油醚:丙酮比例为2:1,温度30℃,提取时间150 min;白莲花粉中的β-胡萝卜素提取量为596.22 μg/g.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菌菌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3个不同产区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生物梅里埃微生物鉴定系统与Biolog微生物自动化鉴定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罗非鱼和养殖环境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其中以夏季致病菌种类最多,鱼体及其养殖环境分别为11和12种致病菌;而春季鱼体中致病菌较少,为6种。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四季均有,其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以春夏季节检出率较高,环境中检出率达83%~89%,鱼体中达44%~67%;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环境中春夏秋季检出率达83%~100%,鱼体夏秋季中达48%~67%;沙门氏菌环境中春秋季检出率达33%~39%,鱼体中达44%~52%。其次在罗非鱼鱼体还分离到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阴沟肠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等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引领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目前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别从加工科技含量,生产设备;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精深加工能力;产业结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制约我国水产品加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水产品加工业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相关措施。水产品加工业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水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应用,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另外,国家政策引导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对水产品加工业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及不同脱臭处理时的品质变化。本研究对大黄鱼肝粗提油采用四个过程精制(脱胶、脱酸、脱色、旋蒸脱臭)以及不同脱臭方法(旋蒸、固相吸附、脱臭液、GTP)处理后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精制鱼油的酸价与粗鱼油相比降低了63.50%,碘值提高了1.19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9.02%,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0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71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84倍。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精制可以改善其风味,脱胶、脱酸对风味影响较小,脱色对风味有一定改善,但主要影响鱼油风味是脱臭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臭方法的比较中,脱臭液脱臭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绿茶多酚(GTP)脱臭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 mmol/kg),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为探究添加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脂肪酶对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腌制品质的影响,文章研究了添加酶制剂对腌制罗非鱼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脂肪酸组成及感官分析的影响,并比较新鲜罗非鱼、食盐腌制组、低盐加酶腌制组中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的最适质量分数为0.010 0%,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为0.75 mg·g–1,比对照组高19.05%,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相对含量分别为35.65%、23.78%和40.57%,感官评分为89,比对照组高10.56%;中性蛋白酶的最适质量分数为0.010 0%,此时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为0.81 mg·g–1,比对照组高28.57%,SFA、MUFA和PUFA相对含量分别为34.24%、24.82%和40.94%,感官评分为88.5,比对照组高10.63%;脂肪酶的最适质量分数为0.010 0%,此时鱼肉的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为0.67 mg·g–1,比对照组高4.69%,SFA、MUFA和PUFA相对含量分别为33.97%、22.20%和43.85%,感官评分88.5,比对照组高11.32%。按照3种外源酶最适浓度混合腌制,实验证明能增加风味物质的生成(尤其是醇类、酮类),有效提高腌制效率,改善腌制罗非鱼的风味。  相似文献   
10.
热加工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热煮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鱼肉经过热煮处理会产生组织脆弱化、结构松散等问题,对其食用品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高鱼肉的耐煮性是开发水产系列加工产品的基础。文章总结了近几年关于热煮对鱼肉质构影响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热煮引起质构变化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变化原理分别从改善蛋白质热稳定性、提高肌肉持水性和提高肌肉凝胶特性3个方面阐述保持鱼肉质构的方法,提出将食品加工新技术与传统加工方法相结合以提高鱼肉耐煮性的研究方向,旨在为鱼肉热煮过程中的质构保持技术及食用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