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氯虫苯甲酰胺对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能有效控制豇豆豆野螟为害的防治药剂以及易于为农民应用掌握的防治方法,在豇豆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比较了3种新型杀虫剂对豆野螟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对钻蛀性害虫豇豆豆野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 000倍液,药后7~21d防效均在80%以上,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持效期长且安全可靠,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2.
为筛选高效、安全的白粉病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AZ520、36%硝苯菌酯乳油等新型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新型杀菌剂不同浓度处理对长瓜白粉病均有较好防效,以750~1 000倍液防效更佳,药前田间病情发展较快的条件下施药1次,药后5~7 d防效均在679%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防效。同时未见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为避免或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在实际生产中可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防治。  相似文献   
43.
蓟马防治药剂及混配组合的筛选和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茄子蓟马的新型防治药剂,田间试验评估了杀虫环、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不同浓度处理及杀虫环与3种常规药剂不同混配组合对茄子蓟马的控制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在药前虫口基数高的情况下,各药剂处理对茄子蓟马均有较高的防效,其中杀虫环+烯啶·吡蚜酮在各处理中防效最优,药后24 h ~ 8 d防效均在99%以上,优于单剂处理,具有效作用;杀虫环、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单剂以高浓度处理防效更优,但与低浓度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试验期间各处理对作物株高、叶色等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可在实际生产中轮换用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4.
绿色防控模式对叶菜害虫的控制作用及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的综合控害效果和应用效益,比较了2种不同防控模式下害虫种群动态、菜田昆虫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用环境经济学方法评价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实际效果,并与化学防治为主的常规防控区的综合效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绿色防控模式下菜田优势害虫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常规防控区;对田间昆虫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物种分布的均匀性等方面,尤其对优势害虫、捕食性天敌等影响更为明显;通过综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的用量减少,菜田主要害虫优势集中性指数降低,天敌数量和作用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绿色防控区采用生态控制的方法,每667 m2每季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别为2 9791,8063,1 0429元,明显优于常规防控区。因此,科学应用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增强天敌对优势害虫的控制能力,这在菜田害虫生态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丁氟螨酯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在采果期使用丁氟螨酯防治草莓红蜘蛛可能产生的食用安全风险,对丁氟螨酯在草莓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进行评价。在保护地条件下20%丁氟螨酯SC以最高推荐使用量和15倍最高推荐使用量各施药1次和2次。结果表明,其在草莓上的最终残留量受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的影响,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正相关。以最终残留量试验的高剂量用药1次,探索其残留消解动态,测定结果表明,果实上原始沉积量为05882 mg·kg-1,半衰期为9364 d。参考国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ADI值规定,采用风险商的方法进行评估,不同施药浓度、施药次数下丁氟螨酯用药后1~21 d的草莓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风险均较低(风险商为0001~0020)。因此,建议草莓中丁氟螨酯的最高残留限量值设定为2 mg·kg-1,按推荐剂量施药1~2次,安全间隔期为7 d,在我国草莓连续采收的生产方式下,安全间隔期应延长1~2 d。随着施药浓度或施药次数的增加,安全间隔期也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46.
灰霉病是我国草莓产区的主要真菌病害,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侵染所致,主要危害果实、花及花蕾、叶、叶柄及匍匐茎。生产上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态防治。  相似文献   
47.
为提高地下害虫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害水平,采用测报灯诱集的方法, 对2005—2011年杭州地区小地老虎、蝼蛄、金龟子成虫的灯下诱虫量和田间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下害虫的田间种群年内消长规律差异明显:小地老虎有多个为害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下旬,但前期的蛾量相对较高;蝼蛄有2个明显的为害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2个时段;金龟子有一个为害高峰,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地下害虫的总虫量年度间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变化,高峰分别出现在2005年、2007—2009年和2011年。在此基础上,以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拟合,共筛选出了具有显著相关性的19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分别建立了这3种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用应验程度判定模式进行验证,这3 种地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的评分值分别达到58分和70 分以上,说明建立的预测模型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比较好。  相似文献   
48.
为研究性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应用的效果,选择连片栽培的梨园开展梨小食心虫迷向的防治试验,测定了不同防治区的诱蛾量、迷向率、蛀梢率与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性诱剂监测调查不同防控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常规化学防治的对照区在4月上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形成发生高峰,迷向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达87%~100%;迷向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蛀梢率和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表明规模化应用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具有较好的防效作用。  相似文献   
49.
在黄瓜霜霉病盛发期进行18%吲唑磺菌胺悬浮剂、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等新型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前病情指数19.7~29.2的病害盛发期用药1次,以18%吲唑磺菌胺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防效最佳,至药后12 d防效仍在68%以上,其次为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药后3~12 d防效63.5%~75.8%,速效性好,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50.
为筛选高效、安全的黄瓜霜霉病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双炔酰菌胺、苯甲·氟酰胺、苯菌酮等新型杀菌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处理对黄瓜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以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的防效最佳,其不同浓度处理在药后14d防效均达89%以上,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次之。总体上,同一药剂不同浓度处理以高浓度处理防效更优,但差异不显著。试验期间未见药剂处理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