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2篇
  15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为选择适应水稻机插作业的育秧方式和提高机插杂交中籼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徽两优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营养土软盘育秧、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机插秧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成苗率较高,漏插率较低,茎基部较粗,根系盘接力较高,根系活力较强,缓苗期较短,产量优势明显,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其他育秧方式。[结论]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采取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形成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2.
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非人工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组合2种穗肥比例共6种氮肥运筹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群体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kg.hm-2的施氮量,配合基蘖肥∶穗肥为6∶4的运筹方式有利于群体茎蘖平缓消长,减小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协调群个体矛盾,提高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优化群体质量;同时有利于培育大穗,并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而高产;是安徽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丰产高效栽培的推荐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43.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kg(N)·hm^-2、187.5 kg(N)·hm^-2、225.0 kg(N)·hm^-2、262.5 kg(N)·hm^-2和300.0 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 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 355 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 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 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相似文献   
44.
<正>应日本稻鸭共生技术创始人古野隆雄先生的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稻鸭共生课题组一行3人,于2008年10月10日-16日,在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和访问。我们先后考察了日本福冈县、长崎、  相似文献   
45.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kg(N)·hm-2、187.5kg(N)·hm2、225.0kg(N)·hm2、262.5kg(N)·hm-2和300.0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355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l)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氪量为262.5kg·hm-2.  相似文献   
46.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漳州市香蕉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2.6万hm2。但蕉区粮经争地矛盾突出,加上多年连作,土壤肥力逐年减退,病虫害严重,香蕉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漳州市农技站提出在水田蕉园实行稻蕉套种栽培模式,即在早稻中期套种香蕉脱毒组培假植苗,当年多收一季粮食,第二年收获春蕉。三年来该模式在平和、云霄等县蕉区试验示范23.3 hm2,达到粮蕉双丰收,现把技术总结如下。 1 套作模式效益显著   稻蕉套作的第一年每666.7 m2(下同)蕉果产量达2436.4 kg,比老蕉园清明定植同期假植组培苗的增产321.5 kg,增长15.2%;比老蕉园清明定植吸芽苗的增产360.8 kg ,增长17.4%。第二年套作的宿根蕉蕉果产量为3165.8 kg,比组培苗老蕉园的增 产459.1 kg,增长17.0%;比吸芽苗老蕉园的增产492.6 kg,增长18.4%,套作模式还多 收一季稻谷527 kg。该模式产品包括稻谷、稻草、蕉果总产值4985元,纯收入达2085元,分别比上述两者老蕉园增加收入778元和849元。该模式通过水旱轮作,促进蕉田土壤营养元素 的有效化,稻草回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在种稻淹灌下,闷杀了土壤有害病菌和蛴螬、蝼蛄、线虫等地下害虫。据吐蕾期田间调查:套作的蕉树叶斑病病情指数为8.4,分别比两种老蕉园降低12.1和18.8;田间金龟子幼虫蛴螬的虫口密度为1.5头/m2,分别比老蕉园减少8.3头/m2和8.6头/m2;蝼蛄虫口密度为2.3头/m2,分别减少6.4头/m2和7.2/m2。  相似文献   
47.
超级中籼杂交水稻氮素积累利用特性与物质生产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5个超级稻品种和对照汕优63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 超级稻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始于拔节期, 并随着生育进程而扩大, 抽穗以后的干物质量积累优势明显。超级稻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总量达196.5 (184.3~200.8) kg hm-2,较对照的176.5 kg hm-2增加20.0 kg hm-2, 其中拔节前与对照相当, 拔节至抽穗期增加9.2 kg hm-2, 抽穗至抽穗后25 d增加4.9 kg hm-2 , 抽穗后25 d至成熟期增加4.3 kg hm-2。氮素吸收速率拔节至孕穗阶段达最高峰, 超级稻为3.68 (3.44~3.96) kg N hm-2 d-1, 对照为3.55 kg N hm-2 d-1; 孕穗期以后吸氮速率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 抽穗25 d以后, 对照基本不具再吸收能力, 而超级稻仍具一定吸收能力(0.36 kg N hm-2 d-1)。超级稻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抽穗和灌浆结实期植株特别是叶片含氮率的提高, 孕穗期、抽穗期、抽穗后25 d、成熟期叶片含氮率均与相应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相关, 与最终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超级稻在10.5 t hm-2产量水平下的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在1.83 kg左右。  相似文献   
48.
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稻北缘地区生长季节短,温光资源不足;而常规高产栽培在品种选用、肥水运筹、群体结构及调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产量不高不稳。补偿栽培采用生育期适中偏长优质品种;通过适当早播、拓展生长季节、增加温光利用,合理稀播培育壮秧、高效利用低位次分蘖成大穗;合理基本苗和群体结构,在大田早期迅速创建一个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促进水稻群体尽早进入光合适期,生育中期壮秆强根、延长有效叶面积高值期,生育后期补充营养、湿润灌溉增强群体活力和抗逆性、减缓高效叶面积下降速率以补偿群体光合势,促进群体结构与光合功能高效协调,增强群体物质积累与转化能力而稳定高产。以生育期适中偏长、产量潜力高优质品种(或超级稻品种)为基础,培育多蘖壮秧、精确优化群体结构和肥料合理运筹为核心技术,配套湿润节水灌溉和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构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成功示范。  相似文献   
49.
该文以硬床旱育和软床半旱育2种育秧方式为对象,从播前准备、机械播种、苗期管理和适期栽插等方面,阐述了沿江平原早稻和再生稻头季机插育秧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地区早稻和再生稻生产主体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0.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洪涝常常导致安徽水稻生产田受淹并成灾。本文研究比较了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天数对两系杂交籼稻两优240生育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深度和淹水天数的增加,两优240的生育期推迟、有效穗数减少、产量下降。该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中稻在受涝后及时补改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