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4篇
  158篇
综合类   65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水土流失监测是水土保持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工作。研究水土流失监测指标是为了提高水土流失监测的科学性。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山区乡村聚落水土流失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以乡村聚落水土流失为核心,初步建立了喀斯特山区乡村聚落水土流失监测的定性定量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及旅游休憩等5个要素23个指标。新的指标体系既保留了传统的监测指标,如降雨、地表径流量、土壤等,又加入了新的体现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点及乡村聚落变化的指标,如土地石漠化指标、地下漏失量及旅游休憩指标等。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监测水平,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32.
黄土坡耕地不同地表糙度下坡面填洼与入渗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平整坡作为对照,采用等高条播、人工锄耕和等高犁耕3种耕作措施产生不同的地表糙度,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地表最大填洼量和实际填洼量的特征、入渗量的影响因素、填洼量与入渗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不同耕作措施的地表糙度大小为等高条播人工锄耕等高犁耕,最大填洼量、实际填洼量和入渗量随着地表糙度的增大而增大;入渗量也随着最大填洼量和实际填洼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与最大填洼量和实际填洼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实际填洼量对入渗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最大填洼量。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规范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市场行为,为中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借鉴相关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为例,采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走访调研的方法。[结果]按照指标筛选原则和流程确定了7个Ⅰ级评价指标,21个Ⅱ级指标和47个Ⅲ级指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Ⅰ级指标的权重。[结论]本文构建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和权重是根据专家意见和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遴选和确定的,具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可加快和推进中国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4.
以谷子( Setaria italica)、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inn 。)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测定了不同降雨强度和生长阶段两种作物植株的穿透雨,采用人工喷雾法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冠层截留,根据水量平衡法计算了不同观测阶段的茎秆流。结果表明:谷子、冬小麦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显著,谷子冠下穿透雨率平均约为79%,茎秆流率平均约为20%,冠层截留率平均约占1%;冬小麦冠下穿透雨率平均约为79%,茎秆流率平均约为19%,冠层截留率平均约占2%。在其全生育期内,两种作物冠下穿透雨与茎秆流呈彼此消长趋势。穿透雨量和茎秆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穿透雨率和茎秆流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不显著。茎秆流量和冠层截留量及其二者占总降雨量的比率均与作物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穿透雨量及穿透雨率随叶面积指数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5.
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了探讨农田不同肥力对玉米秸秆腐解转化和能态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砂滤管法在陕西关中高、中等、低3种肥力塿土上进行了480 d的玉米秸秆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进程中玉米秸秆的分解率以及有机碳组成和能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腐解进行,腐解产物中的苯–醇溶性、水溶性组分下降,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木质素增加;腐解物的能态呈现上下起伏、下降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的变化,总体是一个放能过程。腐解产物的热值与其有机碳、苯–醇溶性组分、水溶性组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其灰分、木质素、腐殖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腐解480 d,3种肥力间比较发现,玉米秸秆在中等肥力田块上矿化率最高,低肥力田块上的最低;中等肥力土壤能够促进玉米秸秆中的水溶性有机组分和木质素的分解,而高肥力土壤能够促进苯–醇溶性组分和半纤维素、纤维素分解,并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而且腐解物的能态最高。  相似文献   
36.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基础上,定义了生态经济功能定位的概念,确定了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资源,并对其主导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论述;运用区位商分析法评价了黄土高原18个生态经济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系统归纳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功能极重要的区域及其分布格局;根据生态经济功能定位依据,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归纳法,对各生态经济区进行特征描述和功能定位,为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理论体系庞杂、实践性强等特点,应构建“三元一线式”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过程体系,即由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管理三个过程的监控与评价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多元互动链式结构,并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以保证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促进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8.
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林林冠对降雨特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降雨特征是森林水文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植被在水土保持作用中的重要内容。以黄土高原南部常见乔木刺槐、元宝枫、桉树为研究对象,以滤纸色斑法为基本实验原理,观测了该地区天然降雨15场,分别取得3种乔木冠下雨滴谱200份。通过对比分析林冠内外降雨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林冠降雨特征与林外降雨特征有显著区别;林下雨滴分布呈现近似的正态分布,大雨滴数量较林外明显增多;林冠下雨滴中数直径(D50)受降雨强度的影响很小,且在降雨强度小于0.1 mm/min时,林冠下D50大于林冠外,当雨强大于0.1 mm/min,林外D50有大于林内的趋势;降雨动能与雨滴中数直径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9.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田土壤钾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样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法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地——坝地和梯田的土壤钾素含量、相关性、垂直和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地和梯田钾素分布严重失衡;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坝地属"中等",梯田属"缺乏";表层全钾平均含量坝地属"较高",梯田为"中等";缓效钾平均是速效钾的7.58倍(坝地)和11.06倍(梯田),但转化率较低;矿物钾平均占全钾的95.71%(坝地)和95.16%(梯田),却难以被作物利用。土壤各形态钾素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受土壤有机质、CEC、pH值和颗粒组成的影响。表层与下层间的速效钾、坝地和梯田间的缓效钾都有极显著差异,但黄土母质土壤钾素整体分布均一;坝地速效钾沿剖面向下含量增加,且整体高于梯田;坝地因高耗钾作物玉米而导致缓效钾含量低于梯田。土壤有效性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在时间动态上都表现为先增后降,分水岭年限坝地约在40 a,梯田约在30 a。  相似文献   
40.
黄土高原坡面刺槐林土壤水分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定黄土高原淳化、延安和米脂坡面刺槐林以及坡面农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坡面刺槐林土壤水分环境特点。结果表明:淳化、延安和米脂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含量较农地分别低8.5%、31.2%和34.2%;淳化土壤水分含量高于米脂坡面土壤水分含量,延安介于二者之间;坡面土壤水分含量随林分密度、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阴坡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阳坡,在连续干旱时仅有表层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受降水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而100~200 cm土壤水分呈现持续消耗,深层几乎不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