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2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Ⅳ旱稻苗期抗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旱稻苗期10个抗旱指标反复干旱幼苗存活率、株高、叶片萎蔫度、叶片抗衰度及根部性状等,采用抗旱总级别法,确定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次序为N422s/R8272>郑旱6号>旱稻110>巴西陆稻>旱稻277>旱稻8号>郑旱7号>辽优3072>郑州早粳,这与生产实际情况相符,说明用抗旱总级别法对旱稻的抗旱性进行评价是科学的.分析了各指标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筛选出旱稻苗期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有反复干旱幼苗存活率、叶片萎蔫度、根长、根干重、根冠比、根基粗等,参考指标有生物量和干旱后新生根数.  相似文献   
42.
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用水需求问题严峻,因此,采取合理的节水途径和对策是解决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缓解农业水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作物布局、筛选高效的农艺节水技术及运用合理的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等多种途径;通过选择适宜的优质耐旱新品种、采用适宜的农田抗旱丰产保护性耕作技术、选择合理的农田高效施肥...  相似文献   
43.
旱稻新品种洛稻998产量形成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在河南洛阳对洛稻998的生长发育进程、灌浆期内的积累系数、上三叶LAI和灌浆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洛稻998灌浆期内的积累系数越高,其产量也越高;灌浆速度曲线为单峰曲线;上三叶LAI动态曲线在灌浆期内随着籽粒的逐渐充实而呈下降趋势;各生育时期干物质运转总趋势相同,呈现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即拔节至抽穗期增长速度最快,抽穗至抽穗后20d次之,最高分蘖至拔节期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至抽穗期各播期均达到峰值,呈“S”形曲线;播期对其生长发育进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河南省旱作区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集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结合不同旱作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特点,将河南省旱作区划分为豫西丘陵旱作区和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在分析不同旱作区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的主攻目标。通过比较2个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组装集成了河南省旱作区夺取农业高产丰收的“一二三五五”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即围绕小麦玉米一体化主线,坚持蓄水保墒2个基点,做好品种、耕作和栽培3个衔接,抓住高效用水5个关键环节,实现节水、抗灾、培肥、增效、环保5个目标。  相似文献   
45.
【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团聚体和密度联合分级方法,旨在揭示长期耕作对表层土壤团聚体内密度颗粒组分SOC及TN的影响,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碳氮提升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长期试验位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开始于1999年,共设4个处理:少耕无覆盖(R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传统翻耕(CT)。于2013年7月采集0—10 cm土层样品,首先通过干筛法筛分>2、1—2、0.25—1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之后利用颗粒密度分组,将团聚体有机质分为轻组有机质(LF)、粗颗粒有机质(cPOM)、细颗粒有机质(fPOM)和矿质结合有机质(m-SOM)。【结果】(1)15年保护性耕作(包括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与CT相比,NT和SM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2.9%和21.8%,TN含量分别提高了35.2%和42.3%。不进行秸秆覆盖的少耕处理(RT)对SOC和TN无显著影响。(2)不同耕作措施改变了团聚体质量组成及其内部SOC和TN含量。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1—...  相似文献   
46.
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长期定位14 a(2004年始)的水肥耦合试验为平台,于2017-2020年连续4 a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对大豆产量及成产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探明半湿润偏旱区不同降水年景下大豆对水肥耦合的响应,为实现大豆增产及水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大豆生育期干旱发生不同的4 a, 2017年苗期—花期,2018年荚期,2019年盛花期,2020年鼓粒期,大豆的产量趋势一致,同一年度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于383 mm灌水能打破干旱的约束,可满足大豆的生长,使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对产量的影响较平缓,大体趋势是升-降-升-降,以N90达最大值。磷肥对产量影响更平缓,趋势与氮肥一致,4个年度以P84产量最高。3个因素影响大小为水>氮肥>磷肥。有效荚数对水肥的响应较敏感,百粒质量对水肥的响应较平稳。不同年景不同时期的干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要素不同,盛花期的干旱对有效荚数影响较大,荚期干旱对百粒质量影响最大,鼓粒期对产量影响较小;生产上应重视大豆花期和荚期的水分供应。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两组共8个部分近亲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特殊配合力方差,Ⅰ组的百粒重和穗位高、Ⅱ组的所有性状差异极显著;两组的杂种优势表现十分相似,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同,其中单株产量最高,而行粒数最小。  相似文献   
48.
花生抗旱性与生理生态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干旱棚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了抗旱性不同的4个花生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失水率、萎蔫指数、株高、根干重,座果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并用隶属函数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花生品种各项抗旱性生理及形态指标的变化与抗旱指数的相关性大小次序是:根干重、叶片萎蔫指数、叶片失水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座果率、株高。品种综合抗旱性强弱为:远杂9307、远杂9102、豫花6号、白沙1016。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 10个部分近亲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结果表明 :10个性状的配合力差异显著。单株产量前 10名的组合 ,都有黄早四或黄改系的参与。“唐四平头群×改良Reid群”、“唐四平头群×Mo17亚群”是陕西省主要的杂交优势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0.
保持耕作技术对豫西旱坡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保持耕作技术下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分析,结果表明:0~20 cm耕层土壤保持耕作特别是深松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减小;免耕和深松与传统耕作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6%、16.4%,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9%、19.5%,肥料利用效率的提高超过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