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2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分析豫西旱地保护性耕作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筛选出适宜的耕作措施,可为河南省建立粮丰工程技术平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就中国农科院洛阳旱作试验基地孟津县送庄观测场,保护性耕作(免耕覆盖与深松覆盖)与传统耕作1999~2006年长期定位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每公顷分别节本412元和562元,7年平均增产8.78%和3.70%,净增效益888.2元和762.7元,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 kg/(mm.hm2)和0.4 kg/(mm.hm2),夏休闲降水贮蓄率可提高15.8%和12.5%。自然降水和模拟降水条件下,保护性耕作保水保土效果随着实施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在保护性耕作实施初期,深松覆盖的水土保持效果优于免耕覆盖的,2年后免耕覆盖的水土保持效果略优于深松覆盖的。土坡耕地养分流失最严重的是钾,其次是氮,磷的流失相对较小;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对N和K的流失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作用。  相似文献   
32.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Ⅰ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概述了旱稻的抗旱性概念及抗旱类型,分析比较了田间鉴定法、人工模拟鉴定法和实验室鉴定法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抗旱性鉴定指标(形态指标、生长发育指标)和抗旱性评价指标(抗旱系数、抗旱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抗旱指数可作为旱稻抗旱性鉴定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33.
利用10份玉米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25个组合,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GCA、SCA和遗传变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除穗位高、千粒重、出籽率和子粒产量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H504、同系和82-2A等3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34.
为探明秸秆还田替代施钾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的影响,2015—2020年,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施氮磷钾肥(NPK)、施氮磷肥+秸秆还田(NPS)4个处理,研究了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以及2020年小麦成熟期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钾含量和0—2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结果表明:与NP相比,NPK可显著提高0—60 cm各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但对夏玉米和冬小麦的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均无影响,而NPS不仅利于改善土壤养分,而且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周年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与NPK相比,NPS的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10.68%,夏玉米和周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0.91%,33.77%,114.39%和13.60%,13.63%,65.41%,但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和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7.43%和14.31%。NPS较NP和NPK,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35.
豫西旱地冬小麦农田耗水特征及调控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耗水特性特征与水分调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降水年型,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耗水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即抽穗-成熟期为冬小麦的耗水高蜂期,且前期耗水满足不了需求,后期也仅在丰水年满足耗水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储水保水,同时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调控方面,免耕、深松、补灌、覆盖是目前旱区行之有效的蓄水节水保水措施。  相似文献   
36.
新型斐特有机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各试验处理的产量差异较大。(1)浇水条件下施25kg/667m2生物肥+2/3传统施肥的产量最高,为345.3kg/667m2,较对照增产6.5%,达显著水平,其成产三因素较为协调。(2)不浇水条件下施25kg/667m2生物肥+2/3传统施肥的产量最高,为338.5kg/667m2,较对照增产5.9%,达显著水平,其穗数为45.4万/667m2,穗粒数为24.9个/穗,千粒重较大,为36.9g,成产结构较为协调。(3)浇水处理的株高、穗长和小穗数明显高于不浇水处理,不孕小穗数差异不明显。处理W6和W5,5和6的株高、不孕小穗数较其它处理低,小穗数个数较其它处理高,穗长差异不明显。浇水处理利于冬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37.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深松覆盖耕作下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9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3.82%;免耕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为0.797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0.42%;土壤有机碳、全氮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深松)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0~20 cm免耕和深松的土壤SMB-C、SMB-N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17.92%,8.13%.长期耕作导致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具有不同程度的坡下富集现象.土壤SMB-C与全氮、SMB-N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微生物量C、N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可以认为,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和深松)可以提高豫西旱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8.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半湿润偏旱的豫西丘陵区坡耕地上 ,进行了夏休闲期间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免耕和深松处理比对照 (一般耕作 )的水分保蓄能力分别提高 5 67%和 6 11% ,径流量减少 0 43mm和 0 71mm ;单纯深翻的处理两种作用均低于对照。而以种植作物的防径流效果最佳 ,比对照少 2 3 3mm ,比免耕、深松也减少 1 87mm与 1 5 9mm ,比深翻耕作减少 4 0 7mm。深松与免耕处理的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传统耕作提高 17 5 %和 8 5 %。  相似文献   
39.
不同灌水与施肥时期对洛旱2号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通过不同灌水时期与施肥时期对洛旱2号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发明:在正常降水条件下,孕穗期灌1水即可达到高产目的,灌水利用效率达0.285kg/mm;拔节期追施与播前底施平均增产7.93%,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夏深松秋免耕(SSAN)、夏免耕秋3年免耕1年翻耕(SNA3N1P)、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SSA3N1P)和传统夏秋季均翻耕(CT) 5种耕作模式,调查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结果】1)与CT处理相比,SNAN、SSAN、SNA3N1P和SSA3N1P处理的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4%~33.5%、23.7%~25.0%和27.1%~30.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6%~39.2%、20.2%~29.3%和29.5%~34.5%,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多数土层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