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30篇
园艺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本研究以甜玉米(Zea mays L.)作为填闲作物,探讨根层调控措施对填闲作物消减土壤剖面累积NO3--N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休闲、传统种植、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甜玉米总生物量最大,其吸氮量与秸秆还田处理没有差异,但均明显高于传统种植;填闲季结束后0—100 cm土层NO3--N消减量显著高于100—200 cm土层,2种根层调理处理0—100 cm土层残留NO3--N显著低于传统种植,100—200 cm三者之间未表现差异,休闲导致土壤NO3--N高量残留且下移趋势严重;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处理的30—60 cm和60—10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根长密度与NO-3-N消减量极显著相关;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处理在100 cm处NO3--N淋失量分别比传统种植减少68.4%和52.6%。【结论】在硝态氮高累积的设施土壤上,填闲作物可以通过土壤调理剂和秸秆还田根层调理措施实现土体NO3--N的快速消减。  相似文献   
52.
环渤海地区盐渍土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环渤海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黄骅市作为研究区,采集该地区土壤表层(0~20cm)样品共310个,按照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进行室内分析测定,得到各养分含量状况;以ArcGIS为技术手段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分析,得到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空间分布;对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各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得到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的空间分布,最后将土壤养分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市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pH集中在8.0~8.5的碱性区间。碱解氮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类型,速效钾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H,而速效磷的空间分布与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3.
仙客来栽培基质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草炭、珍珠岩、河沙、炉灰按照一定比例配成9种不同的栽培基质,进行了仙客来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草炭、河沙、珍珠岩、炉灰配比为5.0∶1.0∶2.0∶1.5的基质为较理想的仙客来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54.
河北省李树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的方式,对河北省9个大面积种植李树的地区进行了施肥现状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汇总,从中发现了重施氮磷肥,轻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施肥时期和方法欠科学;配方施肥用量少等一系列问题。缝合李树的生长特点及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要广开肥源,重视有机肥以及配方肥的施用;施用瘸熟的有机肥;可适当施用叶面肥;施肥方法和时期要合理。从而为李树的增产、高产和优产制定相应的施肥技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5.
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白洋淀水资源蓄水量不足20世纪60年代的1/10,且水质不断恶化,Ⅳ类水面占29.7%,Ⅴ类水面占51.4%,超Ⅴ类水面占18.9%。白洋淀水环境污染物以有机污染物为主,CODMn和总N、总P严重超标,BOD5亦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总体达轻度富营养化程度,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分析施加生物炭配合深松对农田耕层土壤容重、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为土壤结构改良提供科学合理的调控措施和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2017—2019年大田试验期间,在小麦季设置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0,3 000,6 000 kg/hm2(B0,B1和B2)的3个处理,在玉米季设置传统贴茬播种(P)和深松耕作播种(S)2个耕作处理,共计B0P,B1P,B2P,B0S,B1S,B2S 6个处理。[结果] ①两个轮作后,相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B2S较B0S显著降低(13.59%);同一施炭水平下,各处理土壤容重呈现出深松<传统的特征,深松容重整体较传统低4.95%。②连续施加生物炭配合深松耕作两年后,B2S处理下的有机碳含量达到最高,比B0P显著增加(42.15%),比B2P增加1.03%。③两个轮作后,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机械性团聚体含量(DR0.25)、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呈上升趋势,相反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及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表现为B2S处理均优于其他各处理的特征,表明高添加量生物炭配合深松耕作较传统耕作能更有效地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结论] 小麦季基施6 000 kg/hm2生物炭并配合玉米季深松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华北平原农田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57.
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对落叶松(Larix.gmelinii)二代1a生幼龄林、14a生幼龄林和34a生近熟林3个林分的林地进行了不同施肥实验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后,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全P、有效P含量均比对照增加。施肥能促进根际土壤中P的活化作用,从而提高P的有效性。根际O-P(闭蓄态磷)含量下降,相对应的Fe-P和Al-P含量增加,说明根际对O-P的活化能力是由于施肥导致根系分泌物发生变化,使有效P增加。较佳方案是1a生幼龄林为处理N60、P60、N200P120;14a生幼龄林为处理N120、N200P120;34a生近熟林为处理P90、N200P120K80M。  相似文献   
58.
夏季休闲与种植对华北潮土剖面残留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以高丹草(Pacesetter)结合单作春玉米(Zea mays L.)及休闲,探讨华北潮土区夏季多雨时期,牧草、作物及休闲三种土地管理方式土壤剖面0—200 cm NO3--N的分布及运移。研究表明,整个生长季节三种土地管理方式土壤NO3--N逐渐向下层移动,高丹草、玉米地均表现为NO3--N的逐渐耗竭,休闲地则为波浪式上升;种植结束时休闲地在0—200 cm土壤层次硝态氮较种植前增加,高丹草、玉米地则表现为较种植前降低,NO3--N在剖面60—80 cm深度出现积累。与休闲相比,植物对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吸收显著减少了硝态氮向深层的淋溶,而休闲却增加了硝态氮向深层淋溶的风险。根长密度及根干重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在0—30 cm土层高丹草明显大于玉米,0—60 cm区域植物根长密度与相应层次土壤NO3--N消减量呈现显著正相关。高丹草对土壤上层氮素的吸收消耗大于玉米,其对截获残留硝态氮,阻止硝态氮大量向下迁移的作用更强,体现出植物吸收的"安全网"功能。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配合深松对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裂区设计,冬小麦季设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0%(M0)、10%(M1)、20%(M2)3个主区,夏玉米季设置传统耕作(P)和深松耕作(S)2个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与作物产量等。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M0P)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深松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03%和6.57%,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提高46.12%和28.01%;pH由8.17降到7.94和8.00;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深松耕作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在小麦季分别增加15.77%和17.28%,夏玉米季分别提高66.49%和55.30%;作物总产量分别达到39 256和36 618 kg·h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13.20%和10.46%。综上所述,冬小麦季采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夏玉米季深松播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微生物量,提高作物产量,可作为改良华北平原农田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0.
为准确估算果园N2O排放与NH3挥发量,合理选用监测方法,试验以河北苹果园、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N2O排放和NH3挥发监测方法的探索,并分析采样方式、吸收液种类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区与非施肥区N2O排放累积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滴灌管下不同位置N2O排放差异很小。土壤N2O排放速率在上午9:00前后测定的结果与日均排放速率差异最小。尺寸较大的方形静态箱对N2O排放速率测定结果更准确,且变异系数更低;土壤N2O排放速率与采样间隔时间呈负相关。间歇式通气法与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进行NH3挥发监测结果均较为准确;间歇式通气法使用H3BO3作为吸收液对NH3挥发量较大的监测结果良好,但对挥发量较低的情况误差较大;采用H2SO4吸收液时与磷酸甘油—双海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