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对地处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的河玉围地区的资源环境、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评价,提出合理规划方案.[方法]对广东省汕头市河玉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该地区原有的农业基础进行分析;运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制定发展规划方案.[结果]该地区拥有土地资源优势和综合区位优势,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但也存在农业生产模式落后、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土地集约流转不确定性等问题,制约了该区的发展,需要重新定位.[建议]针对河玉围现状及发展需求,提出“一岸、两轴、三心、四区”的功能区布局.同时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建设道路设施建设工程、排灌设施建设工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生产设施建设工程、江堤治理与绿化工程、接待及科研设施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并提出制度保障、资金保障、防灾保障、土地使用保障等保障措施以保证规划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2.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23.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生态效率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中所建立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度量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生态效率指标,并分析了1990~2007年间广东省经济增长及生态效率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GDP在18年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自然输入要素的生态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尤其是用水产出率和建设用地产出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1.29%和17.28%,但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人类环境影响方程(IPAT)衍生公式预测结果显示,如果维持目前经济增长模式,到2015年广东省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将逐年上升,生态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4.
在分析海南龙浩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明确了示范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提出了将示范园打造成为"城里人的体验中心、农村人的示范中心、青年人的科普教育中心、老年人的休闲度假中心"的功能定位,采用"以农养家,以家得乐,逐步拓展"的发展战略,将规划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和一条绿色牛态隔离带,形成了景观上错落有致、生产上"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结合与产销兼顾"的分布格局,并指明了各区的重点建设内容,同时对道路系统、服务设施、农田水利以及园区景观等进行了规划布局,提出了规划实施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5.
26.
27.
岷江上游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岷江上游山高、谷深、坡陡,降水集中,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面积为12 081.06 km2,占幅员面积的48.17%;年土壤侵蚀量3 874.86万t.土壤侵蚀是由脆弱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砍伐森林、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及工程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土壤层变薄、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及寿命缩短、洪水灾害加剧.针对区域土壤侵蚀特点,提出了防治对策--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及植树造林;控制牲畜数量,改良天然草地,治理退化草地;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28.
29.
云浮市地处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形成了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本研究分析了云浮市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和劣势,指出了云浮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浮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将全市划分为"四区两带",即规划4个不同主题的农业发展功能区,建设2条农业产业带。同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强化功能分区规划;(2)依托区域经济,加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城乡合作;(3)城乡统筹,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主体,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4)稳步创新,转变农业生产与营销方式,搭建信息化平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户增收与城乡联动共赢。 相似文献
30.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