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47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几种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突变选择窗(MSW)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测定盐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卡那霉素对5株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MSW范围,本研究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MIC,平板稀释法测MIC99,以超过1010 CFU接种于药物平板上的方法测MPC,确定了3种抗菌药物对5株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突变选择窗范围.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和盐酸恩诺沙星对5株嗜水气单胞菌的MIC99相差不大,但MPC之间的差异较大:卡那霉素对4号菌株的MPC明显大于其他几种菌株,恩诺沙星对2号菌株的MPC明显小于其他菌株;氟苯尼考对2号菌株MIC99明显大于其他4种菌株,而MPC值均大于128 μg/mL.因此认为,目前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的给药方案虽可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容易导致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2.
依据GenBank已公布的鲫鱼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和beta-actin mRNA序列,分别设计两对引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应激处理后不同恢复时期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中HSP7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诱导后肝脏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量呈现时间依赖性,存在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在诱导后1h即有所升高,在4h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至48h,表达量降至最初值。研究结果为鲫鱼HSP70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将HSP70用作鱼类生理状态的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LC-MS),研究了以30 mg/kg(体质量)的药量在单次口灌给药条件下,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水温为(20±0.2)℃,试验鲤(1+龄)体质量为(84.84±17.45)g.在给药后0.25、0.50、0.75、1.00、1.50、2.00、4.00、6.00、8.00、12.00、24.00、36.00、48.00、72.00 h采集鲤的肌肉、血浆、肝胰脏和肾脏,测定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浓度,用药动学3P9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在鲤体内吸收分布迅速,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但消除缓慢.甲砜霉素在鲤血浆、肝胰脏、肾脏和肌肉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77.292、24.625、79.966、25.600 h;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7.317、0.454、7.409、1.376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分别为782.641 μg/(mL·h)、544.756μg/(g·h)、3 616.060 μg/(g·h)和158.634 μg/(g·h).鉴于甲砜霉素在鲤血浆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长,消除缓慢,建议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相对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84.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剂量喹乙醇对鲤鱼生长、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 600和3 200 mg·kg-1),对鲤鱼进行84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喹乙醇添加剂量在200~800 mg·kg-1可明显促进鲤鱼的生长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在3 200 mg·kg-1时则对其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降低饲料转化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 600,3 200 mg·kg-1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 600 mg·kg-1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 mg·kg-1时中肠菌群数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属中Aer属、Aci属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 mg·kg-1(11.06%)、1 600 mg·kg-1(11.735%)和3 200 mg·kg-1(7.407%)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1(37.502%)、1 600 mg·kg-1(36.52%)和3 200 mg·kg-1(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提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硅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的生长性能及其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和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85.
不同硒源对虹鳟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亚硒酸钠和硒酵母,使饲料中硒的含量达到1.5%、2.0%、2.5%、3.0%。基础饲料设为对照组,不添加外源硒,对照组的硒含量为1.0%。在水温10℃~15℃、溶解氧5.6mg/L的条件下,对初始体重150g的虹鳟进行为期50d的生长对比试验。实验结束后取鱼的肝脏及血清,分别测定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的值。结果表明:虹鳟鱼的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组之间的SOD、GSH—Px、T—AOC、MDA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虹鳟鱼饲料中添加外源硒,对虹鳟的生长及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6.
乳酸环丙沙星对鲤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 ,在正常情况下鱼类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群落 [1] ,这些细菌群落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 ] ,它们和动物的免疫功能、营养需求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3 ,4] 。在水产养殖中 ,由于鱼病的发生而造成许多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这种损失 ,各种抗菌药物被大量的使用 ,但是如果这些药物不被科学合理的应用 ,往往就会造成被应用动物的肠道菌群失衡 ,而引起新的疾病。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造成肠道疾病的病例在人医和兽医上已有不少文献的报道[5,6] 。乳酸环丙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人医和兽医临床 ,并且…  相似文献   
87.
2001年绥芬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俄罗斯进口的明太鱼中检出棘头虫,虫体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1~16.检出部位在胃、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率分别是胃5.26%,肠道内84.21%,肠道外5.26%.  相似文献   
88.
将四种复方中药(分别编号为AB、AH、CD、IV)和黄芪多糖(APS)作为添加剂添加入基础料饲料中,连续饲喂1龄鲫鱼45d,于第45d及第60d分别采样,测定鱼体重和肝脏、脾脏、肾脏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研究中药复方对鲫鱼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45d时称量体重,复方AH、复方AB两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种中药复方组,饲喂60d对照组及所有中药组增重率均无显著差距。投喂45d,方剂AB显著降低鲫鱼肝脏、肾脏中NO的含量,五种中药方剂均能提高鲫鱼脾脏中NO含量。AH、AB、IV、APS四种方剂饲喂的鲫鱼肝脏中NO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投喂60天,五种中药方剂饲喂的鲫鱼脾脏中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除IV外,均差异显著。肝脏中NOS含量各组无显著差异,脾脏中IV组TNOS含量最高,APS组iNOS含量最高。肾脏中APS方剂组的iNO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SD-12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克隆进商业化载体pc DNA3.1(+),构建了IHNV G的表达载体,即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核酸疫苗,命名为p IHNsd-G。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以2μg/尾的剂量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0.5)g。于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免疫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Mx-1基因表达情况;于免疫后第21天,以100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实验,计算核酸疫苗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于免疫后第60天及150天检测免疫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最后,以p IHNsd-G的启动子序列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序列为目标基因,利用PCR方法监测p IHNsd-G在免疫虹鳟接种部位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Mx-1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并且在接种部位肌肉组织中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头肾组织;攻毒实验中p IHNsd-G对虹鳟的相对保护率高达94.4%;而在免疫后第60天,所有免疫虹鳟血清中均存在中和抗体,其最高效价高达320,在免疫后第150天,最高抗体效价为80,自此,说明已成功获得有效的IHN核酸疫苗。p IHNsd-G在虹鳟接种部位的PCR监测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的第1天即可在注射部位的肌肉中检测到全部p IHNsd-G目标片段,在第84天时已经无法从注射部位肌肉中扩增出全长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而所有目标基因在第150天时均消失不见。本研究在成功构建IHN核酸疫苗并系统地验证了其有效性的基础上,开展了该疫苗在接种部位的动态分析研究,为IHN核酸疫苗的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0.
为了研发用于预防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灭活疫苗,实验以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在胖头鱥上皮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上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进行连续传代培养,通过测定各代病毒滴度,结合病毒收获时间确定最佳增殖方案;采用不同浓度的β-丙内酯(β-propanolactone,BPL)在24℃下灭活,经安全性实验验证后确定最佳灭活条件。以不同剂量腹腔注射免疫虹鳟,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为阴性对照组,通过检测攻毒后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免疫相关因子表达量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来分析该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最佳增殖方案为以MOI为0.000 1接种,15℃培养3 d;最佳灭活条件为以终浓度3.0 mmol/L的BPL将IHNV在24℃下灭活24 h;以最佳免疫剂量10μL/尾腹腔注射免疫虹鳟,免疫后7、21、45和60 d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37%、84.28%、84.15%和47.5%,免疫后60 d时RPS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免疫组;免疫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x-1和IFN-γ表达量在免疫后7、15和30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5倍);CD4和IgM表达量在免疫后15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免疫后第30、45和60天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依次为67.25、43.40和29.78,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该灭活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虹鳟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IHNV灭活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