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水稻一叶一心期、幼穗分化期施用新型健晨·微生物菌肥,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苗期施用适宜浓度(5、10倍液)健晨·微生物菌肥,具有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叶片早发,增加光合叶面积的作用。幼穗分化期施用健晨·微生物菌肥5倍液,增产效果明显(4.9%),增产原因是穴有效穗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2.
水稻新品种通育406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通育406的选育方法、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要点、推广种植等,以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采用2个水稻大粒种质和2个常规品种进行单株产量与穗部性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粒种质粒数、一次枝梗数以及二次枝梗粒数极显著低于常规品种。相关分析表明,大粒种质单株产量与穗部10个性状呈显著正相关,常规品种单株产量仅与穗部6个性状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二次枝梗实粒数对水稻单株产量具有正向影响;大粒种质影响单株产量的穗部性状为二次枝梗实粒数和一次枝梗数正向影响,二次枝梗粒数为负向影响;常规品种影响单株产量的穗部性状仅为二次枝梗实粒数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4.
水稻新品种通育263选育技术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育263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水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审定。中晚熟品种,分蘖力中等,活秆成熟。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744.8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7.1%。米质符合四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适合在吉林省通化、吉林、长春、辽源、四平、松原、延边等中晚熟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25.
通育313A是通化市农科院水稻育种攻关课题2002年选育而成的,2004年已申请国家水稻新品种保护,2005年参加吉林省水稻区域试验。该品种进行多年多点试种示范,表现特好,受到试种单位、有关部门及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是同类型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品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是目前我省不可多得的超高产、抗病、中熟新品种。  相似文献   
26.
27.
水稻与异科植物月见草远缘杂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品种通育211)与柳叶菜科植物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进行远缘杂交,在D2代出现变异株,D3~D6代出现了大量、明显的性状变异,并且出现特种米如巨胚米。对D6部分株系进行统计分析,在株高(变幅49.2~164.5cm)、每株穗数(12.1~38.2个)、穗长(20.3~30.3cm)、剑叶长(13.8~57.5cm)、叶宽(11.1~25.2mm)、主穗粒数(142.0~367.0粒)、结实率(0.8%~99.0%)、千粒重(19.7~33.8g)、生育期(90.0~108.0d)等性状与受体相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多数在20%以上,最高达到40.8%。通过系谱选育,获得了一批在形态、生育期和多个农艺性状上有育种价值的水稻新种质,并出现了产量构成因素高度协调的材料,如DC621,在产量方面表现突出的材料约占30%~40%。对代表性变异材料进行了AFLP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月见草的花粉介入确实使受体水稻在DNA分子水平产生了大量的变异,DNA片段的丢失与增加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8.
29.
通育269是中晚熟水稻新品种,2018年通过吉林省审定。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773.1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6.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52.7 kg/hm~2,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9.3%。该品种优质、高产、多抗,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总结了通育26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0.
现代水稻育种研究从其理论和技术上已达到很高水平,然而水稻育种成效却不那么显著,扩大和丰富水稻基因库颇有希望的途径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异源植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来,打破不良性状连锁,实现优良性状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